在12月20日召开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作品研讨会上,袁鹰(《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秦晋(《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崔道怡(《人民文学》杂志社原副主编)、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乔良(空政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项小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乔(《北京日报》编委、高级编辑、理论部主任)等文艺界人士对该书进行了评价,公认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希望能够将书进一步完善,以便在将来有机会再版的时候,可以给大家一个新的惊喜。 从女儿的角度来写父亲,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袁鹰表示,作为亲人,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来描写一个伟人,这使得本书显得真挚、生动。 白烨说道,这本书非常感人,我看了不止一遍。好得超出我的想像。我所见过的写耀邦的书不少,但是这本是比较特别的。它是全景式的、双重性的,不是一般的女儿回忆父亲,而是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写平民领袖。这是它与类似的书不同之处。书的语言比较大气,远近适宜,特写得当。再现了人格伟大、个性鲜明的胡耀邦。给我的感受是,耀邦个性突出。例如他爱读书,讲真话,很亲民,总是冲在前面,敢为人先。耀邦是一位全才的领袖,能文能武,能上能下,从军队到地方,没有他没呆过的,而且每方面都能做到好,这是非常少见的。 曾镇南说道,这本书内容新颖、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本优秀的传记。非常吸引人,我很快就读完了。书中所展现的耀邦是一个性情中人、有着独具一格的个性。本书的写作虽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但展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胡耀邦。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当代文学传记开辟了新的谱系,堪称文坛美事。 崔道怡表示,这本书是必要和重要的。不仅给我们,也给后代一个全面、深入、亲切地了解耀邦伟大一生的机会。这本书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传记,一本志存高远的教材。他说,作为传记,书中情节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一是耀邦坚决抵制个人崇拜,二是坚决废除终身制。作为教材,本书足以成为让我们发掘真理、正确看待往事的坐标。全书文笔纯朴,再配以大量的怀旧老照片,使得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张颐武认为,这是一本精彩的书,诗史融合,不仅是耀邦的历史传记,也是女儿对父亲的回忆,是耀邦作为政治家和作为父亲的角色的融合。本书对耀邦的情怀和信仰进行了很好的刻画,使人感受到一颗跳动的心。比如耀邦的“老天真”:带头穿西装,鼓励吃牛肉,发表真知灼见而又生动有趣的议论等。他同时表示,现在年轻一代,对上个世纪80年代比较模糊,对胡耀邦比较模糊,这是一个挑战,如何将这些告诉别人?光出书恐怕还不行,应该有更多的形式来宣传胡耀邦,应该有更多的作品出版。以还原上世纪80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来真实再现胡耀邦光辉伟大的一生。 乔良说,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我八年前看到初稿时流泪了。我原本以为现在不会再有什么感触,但是看到书变成铅字出版,依然热泪盈眶。 秦晋说道,后代很难相信上代中曾经走过这样一个血肉之躯,而《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将他展现出来了。 项小米表示,后代有责任把历史记录下来,让今人了解,所以几易其稿,有了《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这本书。 李乔认为,书中资料充分,第一手第二手资料都有,不过还可以再挖掘,资料越多,价值越高。他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父亲作的,也是为人民作的。 让这本书更加完善,以便将来能够有机会以更精彩的面目再版。这是与会者的共同心愿。 白烨建议,现在的版本感觉上比较厚重,可以考虑推出适合青年人阅读的普及版。在如何对待家人,如何对待同志、对待青年等等方面这本书会对青年人很有教育意义。 张颐武说,这本书让经历过的人们重温那段历史,也让年轻人能够触摸那段历史。书写得有感情、有趣味,如果更有感情,更多个人经验,能够更生动更吸引人。他指出书里少了点细节,可以增加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