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位朋友因病不良于行,在耀邦忌日那天上午,委派他的女儿去到耀邦家参加纪念。来客中有人说:“今天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温家宝写的纪念耀邦的文章"。李昭同志没听清。朋友的女儿又向她老人家重复了一遍。李昭听了说:“感谢党中央关心耀邦!” 今年四月十四日的北京《人民日报》第二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的文章,署名作者温家宝。这是胡耀邦逝世21年后,中国总理首次纪念前领导人胡耀邦。这位在1989年4月胡耀邦病发时一直守在胡的身边,并称胡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的现任总理的如此表述,被舆论界视为“罕见”。同时令人肃然起敬! 温家宝在文中以“耀邦”称呼他的这位老上级,提及他早年跟随胡考察西南贫困地区时,年过七旬的胡耀邦如何风尘仆仆,在病中仍然坚持下乡联系群众。 温家宝称,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他经常到胡家去看望。发病抢救时,一直守护在胡身边。死后,他每年新年都会跑到他的家里看望。他还说:“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胡耀邦是1989六四事件以后被认为的“敏感”人物。他是改革早期平反冤假错案的具体执行者,1987年竟被指责“反自由化不力”而下台,1989年他的逝世成为后来酿成全国性学潮的导火线。因此,在中共党内 ,胡耀邦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人物。温家宝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引起人们的联想,是不言而喻的。 奇怪的是。《人民日报》的这篇头文章,竟没有被新华社转发通稿,而按照惯例,作为党的喉舌的国家通讯社是不会、也不应该怠慢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莫非此种“低调处理”意味着当局 在施放一种信号,以测试民众中的反应? 我的一位朋友因病不良于行,在耀邦忌日那天上午,委派他的女儿去到耀邦家参加纪念。来客中有人说:“今天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温家宝写的纪念耀邦的文章"。李昭同志没听清。朋友的女儿又向她老人家重复了一遍。李昭听了说:“感谢党中央关心耀邦!”!…… 在胡耀邦家里,没给配发《人民日报》。前来参加纪念的有人拿者手提电脑,从“人民网"上搜到温家宝的文章, 给李昭同志读起来。 读完,李昭说:“家里没报纸, 电脑我也不会, 等儿子回来我再叫他们帮我弄下来看吧.!" 朋友的女儿从胡家出来,到街上报刊亭去买,《人民日报》, 有几个报刊亭说是不零售人民日报(因为没人买)。 只有一家邮局门口的报摊上说“还有一份”, 她说要两份,售报人说:“今天真奇怪了,怎么那么多人都来问买人民日报? 这是最后一份了! 要两份没有了!” 这是2010年4 月15日, 胡耀邦逝世21周年的日子。 看来这天的《人民日报》脱销了。闻讯的读者想看全文,只能通过“百度” 引擎搜索到“凤凰网”和号称“中国最大的军事网站——中华网”去阅读和下载。这是为什么?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