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历史问题决议确实有进步的地方,主要是认了一些错,做了一些检讨;否则,我们也不会有 30 年来的进步。但是,决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捆住了人们的手脚;否则,我们今天的问题也不会这么严重。由于没有否定 50 年代的三大改造,我们现在仍然不能确立产权制度,强行征地拆迁之类侵犯产权的事件比比皆是。最近,我还看到一个材料,经济科学出版社原是经团联 1981 年创办的,但是到了 1989 年六四事件以后,有关部门借机整垮了经团联,同时也把经科出版社收归国有。由于决议对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没有彻底否定,我们现在就不可能真正尊重和保护人权,个人的私域、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生命财产仍然缺乏应有的保障,结果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认为,反右和文革打断了中国的脊梁,而市场化的扭曲又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我们的思想理论界尚未摆脱权力的掌控,又落入了金钱的奴役和驱使之中。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当时《决议》也有一个明显的倒退,这就是第 35 条关于 经济 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提法,即,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以计划调节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是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倒退,它挑起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的第一场大论战,成为 1982 年和 1983 年一部分人批判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批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主要依据,甚至迫使原来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主张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人认错和检讨。 今天,我们纪念《决议》,既要看到它前进的地方,更要看到它不足的方面,看到它的局限性,明白我们三十年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知道今天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进而懂得,怎样做才能突破和前进?这就需要反思、需要认错,需要救赎。如果不能认真反思,不知道认错,不懂得救赎,不认识自己的无知,那么,前途可能是不大美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