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这是胡耀邦同志在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的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
农业责任制五年见了效,还要坚持下去的话,发展专业户、发展小城镇是继农业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个大政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大政策,是生产力的又一个大解放。我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前景还是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政策对头了,路子走对了。只要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农业形势不仅八十年代好,九十年代也会好。农业起色很大,但是对农村面貌的改变不能估计过高。总的来说还是刚刚解决一个温饱问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没有扭转。就粮食来讲,也没有过关。全党要重视农业,把农业看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要忘记这个课题,不能有丝毫放松。农业是安定团结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干部,要爱惜民力,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要随便加重农民的负担,对不合理的种种摊派、苛捐杂税,要坚决禁止。 我们要把农民的收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自给部分,一个叫商品部分。自给部分又有三个标准,有低标准,中标准,高标准。不管达到哪个标准,都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自然经济要转到商品经济上来。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要大力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如果我们做党的工作、做经济工作、做财经工作的同志,没有帮助、扶持农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概念,农民就富不起来。这就是新事物,这就是新问题。三年以前,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不可能提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个口号,现在应该响亮地把这个口号提出来。要向我们的同志灌输这个指导思想。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十八亿或者二十亿亩土地上,只把眼光放在粮食上。必须要逐渐从耕地的狭小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积极地冲出来,离土不离乡。冲出来从事什么业呢?第一是各种各样的养殖业,第二是开发业,第三是山林业,第四是加工业,特别是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第五是运输业,第六是服务业,第七是建筑业,第八是采矿业。门路不是一项二项,要一步一步地做到本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初从事种植业的人达到三亿左右,占百分之三十的样子。现在不喊这个口号,但是我们心中要有数,心中无数就没有方针上的指导。 要保护专业户,支持专业户,发展专业户。这是我们根据新形势制定的新政策、新方针,即使在实际工作中出了一些毛病,也不要紧,纠正它就是了。但是这个方向不能动摇,动摇就办不成事。当然,保护和发展农村专业户,不能只满足于停留在现有水平上,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政策,依靠政策的威力,使专业户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要认识到,农业的分工愈发展,农民的富裕就愈快,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愈快。 为了保护和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要通过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保护和发展专业户,第二个环节是大力疏通流通渠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天上地上水上一起来。产品是靠流通变成商品的,如果取消了流通环节,或者流通环节不灵,商品流通不了,产品就叫非商品。所以商品和流通是姊妹关系,是一对双胞胎。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重视疏通流通渠道。第三个环节是帮助农民正确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储蓄要适当提倡,但是不能提倡得过分,过分了对发展生产不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过分地压缩消费,对发展生产不利。 现在还有没有把中央有些领导同志看作是走资派、右倾的呢?或者嘴上不说,心里这么想。不要以为现在的党中央是在搞右倾。没有这回事,中央是想把事情办好。列宁讲,小农国家搞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现在有些同志把这些“特殊的过渡办法”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行的。我主张要研究,要虚心一点,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懂得我们是落后的小农经济。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对或不对的最主要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管子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把这句话改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个战略思想是对的。苏联为什么几十年富不起来?就是苏联领导层脑子里没有老百姓,光搞钢铁,扩充军备,争霸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许多同志的理解不对头。要想办法使人民用智慧和劳动的双手富裕起来,国家就强大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