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2月6日,胡德平前往家中看望于光远。 于老是胡耀邦的战友和朋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 于光远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于老1915年7月出生于上海。1934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底,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48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曾任理论教育处副处长、科学处处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1966年,“文革”开始,受迫害,被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至1979年底,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1977年,被重新任命为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1987年,两次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于老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理论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于老在经济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由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他驳斥了所谓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论调,认为唯生产力论是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他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廓清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认识;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较早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 于老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于老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这次著名的会议及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他参与了被认为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的起草。199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于老出版了《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为我们研究那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专门辑录了若干篇于老与胡耀邦友谊的文章以及回忆于老的文章,以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