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凌晨3时58分,99岁的袁庚在深圳蛇口去世。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给对这位逝者的介绍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 袁庚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当年主政深圳蛇口,在改革开放的风向仍未明朗,绝大多数官员都在观望的时候,干了很多在当时的人看来要犯政治错误的事情。 有人认为,他未卜先知,准确判断了中国的走向,这是胡扯。 在笔者看来,他只是比较有种。 现在回看,这位老人当年好些改革举措其实是常识,既然是常识,为什么别人不知道呢?其实别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说,说了,也不敢做。 有人说,袁庚是天生的英雄好汉,他不怕,这话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他在1981年末就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他仍战战兢兢。 邓小平马不停蹄遍走特区,一路上他不讲话,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到蛇口工业区时,袁庚汇报说,他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机灵的袁庚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激荡三十年》 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他冒着政治风险,赌上了身家性命,显然不只是为了自己。 王石是这样说的: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地尊敬甚至是崇拜袁董?其实,袁董集中了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官员的一切优秀品质: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激情、有远见有谋略、正派清廉、自信、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跋扈、还特有幽默感。 秦朔是这样说的: 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将身处何方?那些并没有积累下多少金钱的人,我们能否意识到,他们当年以天下富足、社会兴盛为己任,打破旧体制、寻求新出路的探索与创新勇气,他们那种强烈的人格力量和精神价值,是留给今天和未来的最可宝贵的社会资本? 是的,人们怀念袁庚,其实是在怀念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 我们来说说袁庚的故事吧。 袁庚,出生于1917年,是广东省宝安县人,原名欧阳汝山,曾用名欧阳珊、袁更,因解放初期出国护照上误写为袁庚而沿用至今。 他前半生是个高级情报员,在东江纵队塑造过如谍战小说般精彩的传奇故事。据说,为了逃脱日军追捕,袁庚曾在荔枝林中躲了七天七夜,期间依靠荔枝度日。 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履历,则与“改革开放”和“深圳蛇口”这两个关键词紧密相连。他的后半生,在“拜金”和“挑战国家体制”的骂名中分辨中国走向,主政蛇口开放经济,探索政体改革,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先河。 1978年10月,已逾耳顺之年的袁庚被任命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全面主持招商局工作,他上报中央,提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的对外开放建议。从此,他开始在大幕渐起的改革开放中鼎立潮头。 准备大干一场的袁庚在考察后提出,应该脱离地价昂贵的香港,而在毗邻香港的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这个想法上报中央之后,还未等到批复,袁庚就开始了工业区的前期准备工作,以至于对他“搞独立王国”“独断专行”的告状信一直都没有断过。 袁庚这种大胆的作风,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当年袁庚在香港调研时,在报纸的分栏广告里看见“风月片”的广告,马上找到后任招商局办公室副主任的梁鸿坤,要梁鸿坤带他去看,看了一半,觉得没意思,遂出。这事把梁鸿坤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回忆起来,才觉得自己受到教育。“袁庚后来对我说,有些东西,要敢于接触,你才敢于批评嘛。老是说那个东西坏,你不了解,你怎么知道那个东西坏?” 在蛇口工业区的创办过程中,袁庚秉承的正是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 1979年7月20日,蛇口工业区正式启动,这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不再是“大锅饭”,而是定额超产奖励;不再是干部调配,而是公开自由招聘;不再是“铁饭碗”,而是聘请制⋯⋯“蛇口试管”开始了一次摧枯拉朽般的试验。《袁庚传》一书披露,从1979到1984,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正是这些“第一”,沉淀成为市场经济的今天的常识。 从1985年开始,试验伸向了金融领域。这年10月,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成立,1988年发展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1987年,前身为蛇口工业区结算中心的招商银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然而,这傲人的成绩单背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承受的艰辛却并不似其光环般尽人皆知。 “要是成功了我们都没有话说,要是失败了,放心,我领头,我们一起跳海去。”原蛇口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周为民,至今记得在一次企业管理培训班课上,袁庚曾经说过的这句话。 实际上,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舆论。 袁庚曾经提出这么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当时,这句口号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火力集中点。袁庚后来说:“写这标语时,我是准备‘戴帽子’的。” 直到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蛇口时肯定了这个口号,围绕着它的争论才渐渐平息下去。 类似的争议还有一件很典型,那就是后来被称为“蛇口风波”的事件——当时在一场有关新时期青年思想工作的大讨论上,有专家认为,个别前往深圳的人,来此地的目的不纯,是为了在别人创造的财富中捞一把。在场蛇口青年则认为,淘金者赚钱,未触犯法律,并无过错,且淘金者客观上也为蛇口的建设出了力。 这场争论后来被以《“蛇口座谈会”始末》为题,整理报送中央和有关单位领导。整理者认为,“有责任把个别青年的错误言论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 对此,袁庚的态度很明朗:对那位被追问姓名并上了什么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即使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妥,也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他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到了1992年,75岁的袁庚退休了,此时的蛇口,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堪比“亚洲四小龙”的5000美元。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袁庚的很多探索并没有延续下来。袁庚走后,蛇口的先锋色彩逐渐褪去,2004年,蛇口开发区被撤销。 如今,随着前海蛇口片区一起获批进入广东自贸区,一场重新定义自己的新试验徐徐开幕,人们又有了憧憬,有了风,蛇口是否能再次飞起? 蛇口的故事还在继续,袁庚的故事,却快到了终点。 离休后的袁庚在深圳滨海花园小区开始了练字阅报、深居简出的晚年生活。但他始终被外界所关注,并屡屡以改革先锋的身份被提及。对于众人的肯定,晚年的袁庚却很淡漠。 他真正念念在心的是什么?可能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幕场景里——2014年4月,有媒体采访袁庚结束离开时,袁庚特别嘱托了一句:“向前走,别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