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中国第一个“宪法日”即将到来之前,电影《黄克功案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记者现场获悉,此次首映式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等应邀出席,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罗瑞卿之子罗箭、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张爱萍之子张翔等近百位革命后代也出席了首映式。 一件发生在77年前延安的杀人案,没有曲折回环的故事结构、没有偶像的商业包装,却在播映期间获得了在场观众的数次掌声。因为影片展现的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只有依法治国才能迎来中国的美好明天。 《黄克功案件》根据延安时期的真实刑事案件改编。全面展现了黄克功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1937年10月全面抗战之际,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红军团长黄克功,在逼迫延安公学女学生刘茜结婚不成的情况下,将其枪杀。案发后,抗大校长罗瑞卿、政治部副主任胡耀邦通过搜集证据,初步将黄克功确定为重大嫌疑人。 此时,黄克功已经率领部下奔赴抗战前线,部队已经行至黄河边。是让有重大犯罪嫌疑的黄克功上前线杀敌?还是将其绳之以法?最终,抗大决定带回黄克功,将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负责审理黄克功案件的法官雷经天,面对红军的功臣、曾经有救命之恩的战友,以及旁人的质疑,说:“我不仅要一碗水端平,而且两碗水也要端平。” 审理黄克功案件,选择了公开民主审理的形式:参加审判法庭旁听的有来自部队、机关、学校的代表2500多人。作为公诉人的胡耀邦,当众申明了法律的尊严,并且提出将犯下杀人罪的黄克功判处死刑的诉讼请求。 5名审判员的选拔也具有较强代表性,既有法官又有群众,既有黄克功的战友,也有刘茜的同学,而且都能充分表达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能形成判决。尤其是在最后合议案件时,审判员之一、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坚决反对判处死刑,并拿出瑞金时期的红军条例,认为据此可以减轻立下战功的黄克功的刑罚。 作为审判长,雷经天不但让李兴国充分表达主张,而且坚持从法律角度与之辩论,“今天我们不依法枪毙黄克功,就是枪毙了共产党的未来”。他认为在法律面前,立下战功的将军与柔弱的女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最终,李兴国也不得不在情与法之间做出抉择,法律终究是大过个人的。 而且,作为主审法官,雷经天在公开审理黄克功之前充分尊重他的人身权利,这在当下也是引人深思的作为。当有人质疑雷经天帮助黄克功捎信给军委主席毛泽东请求赦免时,雷经天说:“战时军人有请求赦免的权利,我要充分尊重他的权利。” 毛泽东没有赦免黄克功,他在给雷经天的信中写道:“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面对简陋的法治与审判条件,再加上民族危难当头,用人之际,中国共产党还是选择了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黄克功被宣判死刑,并立即执行,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参加首映式的迟浩田上将在看过影片之后非常激动,表示在全面推动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关键时期,这部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时代需要讲述依法治国、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而他认为《黄克功案件》就是这样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