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温州市127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第一批走上了大陈岛,进行了艰苦的生产和建设。如今,留在岛上的老队员看到了大陈岛的巨大变化,心里兴奋不已。
初春的早晨,我们从椒江出发,乘上快艇,到美丽的大陈岛寻踪。海上,初升的太阳离开海面还不久,那阳光很柔和,却又光芒四射。 一踏上大陈岛,奔腾的海潮刚刚退去。我们在大陈气象站放下行装,就来到山岗。望着美丽的大陈岛,仿佛历史的风云就在眼前滚过…… 50年前,这里曾是舟蒙艟相接、炮火轰鸣的地方。1955年1月18日,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我军发起了大陈列岛战役的一江山岛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歼灭了在岛上的国民党守军1000多人,一举解放了这一浙东沿海重要岛屿。 一江山岛解放,蒋介石在大陈岛的防卫失去了重要的外围屏障后,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美军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披山、渔山等岛仓皇撤逃台湾。撤逃时他们将1.8万余岛上居民劫持到台湾,把一切军事设施和港口、码头和几十个村庄全部炸毁、破坏殆尽,大陈岛变成了荒岛、死岛。这就是历史上惊撼中外的“大陈浩劫”。 解放后,面对历尽劫难、满目疮痍的大陈岛,温州人民立即开始了重建工作。1955年4月,一批有志开发大陈的人们,满怀热情地来到岛上开荒种地,医治“大陈浩劫”留下的战争创伤。 1956年春,温州地区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志愿垦荒队,怀着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毅然告别繁华的城市,奔赴荒凉的大陈岛。1月29日,第一批垦荒队员举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等口号,登上大陈岛,投入大陈岛的重建工作。他们开荒种地,扬帆捕鱼,岛上呈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 以后,许多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到岛上艰苦创业,把青春年华、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了大陈岛。 青年垦荒队一度成为全国青年的榜样,《中国青年报》为此登载通栏标题新闻和照片。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受到胡耀邦的关怀。 1985年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登上大陈岛看望老垦荒队员,鼓励垦荒队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大陈岛建设得更加美好。 现在,还有30多名老垦荒队员把根留在了小岛上,他们如今已是花甲之年,每每回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 如今,涛声依旧,却换了人间。 昔日荒无人烟、焦土瓦砾遍地的小岛,建起了商店、医院、学校、邮电局、气象站、银行、水库、码头……一片生机勃勃。大陈人秉承了温台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短短十几年里,大陈岛已成为全国十大渔场之一。每当渔讯期来临,小岛四周云集来自闽、浙、沪、苏沿海的5000余艘渔船,桅樯如林。夜幕低垂,美丽的大陈渔港升起了万家灯火,蔚为大观。 栽下梧桐引凤来。现在大陈正在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大量投资的涌入,将给这个3000多人口的海岛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这样兴旺。 大陈岛,浙江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陈岛,一座充满希望与朝气的美丽宝岛。
(《浙江工人日报》2005年3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