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2月8日,胡耀邦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等的陪同下, 来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县马岭镇乌拉村,同各族人民一起欢度春节。 图为他在村里与布依族妇女亲切交谈。 1986年2月4日至9日在省委书记胡锦涛等陪同下,乘坐旅行车,翻山越岭,视察贵州各地县。对于贵州省委提出的把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作为贵州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表示赞许,指出:这两年贵州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作是做得好的。由于经济发展加快些,上下信心在继续增强。信心增强是件大事,不是小事,这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干部信心增强了,一部分山区群众信心也加强了,这很不简单。因为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过去祖祖辈辈都没有看到这种希望。但是,就发展水平看,贵州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还是靠后的,这是事实。几年内要改变这种靠后的序列,不容易,因为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基础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急躁情绪不可有,翻番的信心不可无。这一点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一路上反复指出:为了在经济上打翻身仗,贵州要继续研究自己的优势,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 他说: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第一个收获是把干部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把风气搞好了,这是长期起作用的东西。至于增高了一百还是没增一百,这是第二位的。做好这件事,走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都来了。这比上面下命令、规定指标好得多。赞成你们继续发展增收致富大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是群众性的诸葛亮会仪。要连续搞几年,把我们基层干部的作风端正到因地制宜、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上来。 在贵州各地,充分肯定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几年来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贫困地区问题,明确治穷致富的指导思想。多次谈到:贵州三个时期我都来过。三十年代来过,五十年代来过,八十年代来了三次。由于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比较,对贵州贫困地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感到特别欣慰。他说:党中央是十分关怀贫困地区人民的。全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今后还有不平衡。分析贫困地区问题,要同历史联系起来,要看到它的发展变化,要增强干部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要看到,这些地区祖祖辈辈都穷,留下许多精神上的消极因素,这是他们经济翻身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负担,要从历史上加以理解,要找到一种生动活泼的方法,逐渐消除这种包袱,比如依赖思想、迷信观念等。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变革他们的精神状态。这要依靠榜样的力量,善于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听到省、地、县三级大批干部超额报名到基层去,到贫困县的区乡去工作,纵论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以及知识分子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问题。他说:要引导知识分子不要脱离政治,不要脱离群众。青年干部到基层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不单单是从工作出发,是要从他们的成长出发的。不解决好这个大问题,我们的第三梯队就选不出来(注:在连续六天的长途跋涉中,每到一处,风尘未洗,便与当地干部座谈,走访村寨、工地、学校。农历除夕,在兴义县马岭镇乌拉布依族村,胡耀邦访问两户贫困户,细细察看他们的被盖,柜里的藏粮,灶房挂的过年肉,问寒问暖。晚上在一家布依族农家和乡亲们一道吃年饭,打糍巴,吃长寿面。白天在村头寨口和一些布依族老农、妇女、青年广泛接触时,胡耀邦忽问一位农妇:你们今天为什么穿着这么漂亮,都在这儿?那位农妇爽快地答道:昨天乡里通知我们来,说是要拍电视、照相的呀!胡耀邦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他点头说:她是说了真话。在旁当地干部听了也会心地笑了,连忙向群众介绍:总书记来向大家拜年了。周围男女老幼随即围拢过来,胡耀邦便让工作人员把带来的小文具等小礼物分送给在场的老乡,高兴地说:是呀,乡里通知你们来照相,我们就照个相吧!顿时,记者摄影机的快门响声和人们的欢笑声连成一片)。
(来源:《胡耀邦思想年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