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的人民政协工作是伴随着川北的解放而展开的。1950年春川北全境解放后,经过紧张筹备和认真协商,在1950年6月召开的川北区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川北第一届协商委员会,并组建了政协的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由此开启了川北人民政协工作的新篇章。 政治协商 成立机构 南充解放两个月后,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指挥“成都会战”后,奉命抵达川北重镇南充,组建川北人民新政权。胡耀邦在参加人民政协成立大会期间,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参与了筹建人民共和国的协商过程。他到川北后,对召集各界人士,开展政治协商,组建地方政权的工作极为重视。为了争取群众、打开工作局面,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积极进行政治协商。刚成立的中共川北区党委把筹备和召开县、市各级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协商委员会作为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工作的重要任务去抓。 1950年2月20日,南充市率先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刚到南充4天的胡耀邦,亲自到南充市“各代会”上去演讲,他着重指出:要发展和加强各阶层、各界人士的统一战线,要通过充分协商选举人民新政权的组成人员。南充市首届“各代会”顺利选举出协商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领导成员的作法和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共中央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通报肯定。中共川北区委致电各地委、各县委,号召借鉴南充市的经验,尽快召开 “各代会”,把协商委员会和县级人民政府组建起来,有效地开展人民新政权的各项工作。 在36个县、市组建召开“各代会”的基础上,川北区于1950年6月23日在南充召开川北区首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人、农民、妇女、学生、少数民族、军队、文艺、教育、自由职业者、宗教等界别的405名代表,齐聚南充,共商建政大计。开幕式上,胡耀邦作了关于《川北区施政方针》的报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川北的工作重点。代表们在认真讨论《川北区施政方针》的报告后,又充分发表意见,审议川北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提出的川北协商委员会、川北行署的候选人提名人选。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充分协商,选举产生出川北区首届协商委员会,由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胡耀邦任主席,川北区委副书记赵林和民主人士卢子鹤、张雪岩任副主席。 落实人员 解决经费 解放初期的川北区幅员面积有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万,加之各县被解放的时间先后不一,在协商委员会组建起来后,怎么有效地开展政治协商,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县是两月或三月开一次协商会,有的县则是遇有重大事情才协商,因此协商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中共川北区党委从实践中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协商委员会的作用,必须要有常设机构和专门人员作保证,并且要有专项经费为保障。川北区率先组建起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指派专门人员,安排办公场地,履行协商委员会的各项职责。川北区党委书记胡耀邦于1951年5月13日向各地委、县委发出指示,明确指出:协商委员会是民主建政一个重要制度,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应加强常务委员会的工作,选定脱离生产人员专任,保证必需的经费开支,认真地联系各方并协助政府工作。 事隔三天的5月16日,胡耀邦又就“健全各县、市各代会常务委员会”发出正式通令,对其人员编制、活动经费等具体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各专区、各县市接到胡耀邦代表川北行署发出的通令后,均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认真的贯彻执行。各县先后建立起常务委员会,设置了驻会的专职委员或者专职秘书,积极地开展了政治协商。 安排工作 发挥作用 1950年7月18日,川北行署委员和主要工作人员在南充市模范中街国泰电影院举行隆重的宣誓就职典礼。在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的率领下,由协商委员中的三位民主人士蹇幼樵、王文彝、林华芝担任监誓人。在他们的监誓下,川北行署委员和各厅、局主要负责人高举着手臂,庄严地、恳切地、一句一句地朗诵着誓词:“我们以至诚向川北人民宣誓:我们要认真奉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各种政策法令,历行廉洁朴素,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作风,随时随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改进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完成我们的任务,为彻底实现共同纲领和建设人民的新川北而努力奋斗。谨誓”。 整个宣誓就职仪式,始终洋溢着非常民主,非常团结,非常融洽的气氛。 川北行署成立后,凡遇重大事情都主动提请川北区协商委员会开展协商,并形成了每两月召开一次协商委员会的例会制度。各县、市也仿效行署的作法,把民主协商纳入了民主建政的重要程序。 截至1952年8月川北行署撤并时的两年时间里,全川北区36个县、市中,有1个县召开过10次协商委员会议,有23个县召开过8次,7个县(市)召开过7次,最少的两个县也召开过6次协商会议。通过这些会议协商,解决了与各阶层人民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各个时期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帮助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和经济恢复发展,人民政治协商也开始逐步走向较为制度化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