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农历正月初五,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轻车简从来到汉阴县城,下车伊始不是呱哒呱哒先作指示,听了汇报就下结论“省委对你们的工作是满意的”,而是先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既接触县领导、中层领导,又接触基层领导;既接触干部,更接触普通老百姓。第二天县委开大会请胡书记作报告,他一走进会场,就要求把主席台撤了,请参加会议的人围坐成一个圆圈,他简短说明了来意后,就一边提问题一边和大家讨论,让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他讲话,允许下面人插话,鼓励下面人讲不同意见,不求表面上的“认识一致”、“高度统一”。给人的开会感觉,不像胡书记在作报告发指示,倒是他在和大家一起拉家常。会议的决定和结论,在他和大家的议论生风中自然形成,与会人员一点没有压抑感、胡书记高高在上感。 可我们不少地方的领导人,缺少胡耀邦同志这种会风,不是鼓励和启发大家在会议上发表不同意见,而是生怕别人的发言不合自已的意,出现所谓的“噪声”、“杂音”。更有甚者,将不同政见或不同意见的班子成员和下级视为“另类”,加以排挤、打击。非官场的志士仁人和老百姓,对领导的讲话、指示只能听从,不能有异议,更不得上书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上书人会被视为“刁民”或“不安定分子”,加以挞伐。在这样的缺乏民主氛围的话语环境下,许多会议自然没有理性的中肯的由衷的辩论、对话或交流,听不到不同声音,有的只是表面的“高度一致”,与会人员倒成了“举手机器”、“鼓掌机器”。 “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是一种假象,是一种伪劣的尊重。这种假象,掩盖了事物本来面目,造成民主缺失、决策失误、祸国殃民、天怒人怨。这种伪劣的尊重,又往往培育着虚妄的自信,而虚妄的自信,又往往最容易激发某些主儿产生排斥异已的冲动:不择手段地不让一个人反对。长此下去,是十分可怕的。 但愿向胡耀邦同志学习,改进我们的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