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纪念林中的胡耀邦题词纪念碑 
纪念林远景

作者沈宝祥(左)与纪念林主要筹建者之一邹雅林(右)
2007年7月30日下午,在甘肃省绿化工作的老领导邹雅林同志陪同下,我怀着崇敬和思念的心情,参观了兰州北山的胡耀邦纪念林。 胡耀邦纪念林,坐落在兰州北山的徐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一个山梁上,这个山梁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红柳梁。走近纪念林,“胡耀邦纪念林”六个字,首先映入眼帘。进入林区,中间是一条甬道,一米多宽,平坦笔直。甬道两旁,是各种林木,长得郁郁葱葱。甬道中部,是一座题词碑,碑上镌刻着胡耀邦同志题写的“种草种树,治穷致富”八个大字,绿色,很醒目。石质材料的碑身高近四米,宽约五米。碑的反面是《纪念林碑文》,记述胡耀邦同志倡导种草种树、绿化甘肃的光辉事迹,以及全国各地青少年积极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绿化的情况,并附各地支援单位的名单。碑文由邹雅林、李茂撰文,署名甘肃省绿化委员会、甘肃省林业厅、共青团甘肃省委,1986年8月立。我在庄严肃穆的题词碑前站立良久,品味着我熟悉的耀邦同志的手迹。这八个字,洒脱有力,是耀邦同志1983年视察甘肃时题写的,具体时间是8月3日。这八个字,体现了耀邦同志对甘肃和西北人民的深情,体现了他改变甘肃和西北面貌的战略思想。 纪念林约有三百多米长,四五十米宽。林中分片插着树种来源地的小牌子,分别写着北京、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天津、上海、山东、江苏、陕西、内蒙古、新疆、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湖南、湖北、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和中南海等有关单位的名称。原来,这个纪念林是由来自不同地域的树种育成,由一片一片林木合成的。胡耀邦纪念林凝聚着甘肃省和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深情。 雅林同志告诉我,当时,耀邦同志提出甘肃要大力种树后,又想到种籽问题。就对陪同视察的团中央书记王兆国同志说,请团中央发动全国青年采集树种,支持甘肃的绿化。在团中央的号召下,各地热情地送来许多种籽,计有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592个县市,以及人民解放军、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共送来八百多万斤草种树种。这些草种树种运往甘肃各地种植,在千里陇原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绿色革命。 为表达群众对胡耀邦同志的情谊,他们特选全国各地支援的树种,在红柳梁分片培植,以志纪念。 群众自发地将这片林地称之为胡耀邦林,并逐渐地叫开了。省绿化领导小组同团省委、林业厅共同研究,将这一片林地建为胡耀邦纪念林,并由三家出资,镌刻了胡耀邦题词纪念碑。1986年8月,题词纪念碑建成,这也标志着胡耀邦纪念林的最终建成。1987年,有人提出,纪念碑怎么办?有人主张改为“种籽纪念碑”,或干脆叫“纪念碑”,不再冠胡耀邦的名字。省委领导明确表示,这是历史,“不能改,不能动”。这样,胡耀邦题词纪念碑和纪念林,就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听了雅林同志的叙说,引起我许多感慨。1983年8月,胡耀邦同志到甘肃省视察,挥毫题词,发出“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号召,大讲“反弹琵琶”的辩证法,并提出,要“千军万马、地动山摇”地向荒山荒坡进军。以后,耀邦同志又到甘肃,不辞辛劳,深入各地,大力推动绿化。甘肃的党政军民学各界,整个陇原大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绿色革命。他们二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种草种树,染绿大地荒山。 雅林同志担任甘肃省绿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为甘肃的绿化奋斗了几十年,他赠送我《绿化丰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两本厚重的书。这两本书是甘肃省绿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书中汇集了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各地时的多次谈话、讲话和题词,中心内容就是“种草种树、治穷致富”。书中还详细记载了甘肃省绿化工作的进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绿化工作的经验总结。 我佩服甘肃同志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也深深感受到甘肃党政军民对胡耀邦同志的深厚感情。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 截止1998年,兰州的南山和北山已植树成林14万亩,植了3000多万株树。现在,南北两山已经成为兰州的绿色屏障。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省累计人工造林近600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96万公顷,植树15亿株,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9。9%,在千里河西走廊建起了长达120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已建立自然保护区59处,总面积达988万公顷。甘肃的同志说,这一切,都是从1983年那场绿色革命开始的。 2006年,甘肃省一位领导同志在总结绿化工作时说:“二十二年的实践证明,耀邦同志的这一伟大号召,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是有科学预见的,也是完全符合甘肃实际情况的,因而也是非常正确的。” 在甘肃,只要提到种草种树,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胡耀邦同志。他为绿化甘肃立下的不朽功勋,甘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那天,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我站在红柳梁,仰望着这绿色丰碑,显得生机无限。我更感受到了那矗立在甘肃人民心中的丰碑,更高更大! (本文由作者赐稿,原载于《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日第405期,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