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为写《胡耀邦传》,曾专程拜访过耀邦夫人李昭。转眼10个春秋逝去,在2003年的金秋,我们再次见到了年过8旬的李昭。 在我面前的李昭,身板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白发如银,声音宏亮,举止高雅,脸上的皱纹抹平了许多。 李昭1921年出生在湖南宁乡,后随父亲(胡耀邦史料信息网注:应为随母亲)来到安徽宿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放弃高中学业,毅然投身战地服务团,加入了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救国行列。1939年,又辗转来到延安,进入共产党创办的女子大学深造。在女子大学深造的日子里,她与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胡耀邦相识相爱。1941年他们喜结良缘。在48年的夫妻生活中,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携手同行。 “李昭大姐,社会上流传着耀邦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是遵照他的遗愿,是怎么回事呢?”我提出一个问题。 “不是他的遗愿。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 耀邦猝然逝世,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料到走得这么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呵!”李昭向我讲述着事情的原委。 原来,耀邦逝世后,李昭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将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予热切希望的江西共青城。 李昭说,江西是耀邦的祖籍。耀邦从小参加革命,是大家熟知的“红小鬼”,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多年,江西又是他革命的发祥地。1934年初,刚满18岁的耀邦便担任团中央局书记,至9月底,离开瑞金,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耀邦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江西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共青城原来是荒无人烟的山地,在团中央的号召下,50年代初,第一批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垦荒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垦荒创业者。这些知青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才40天,胡耀邦成为第一个看望他们关怀他们的中央领导人。 以后30年中,无论胡耀邦职务如何变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始终和那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连在一起。1978年9月26日,身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耀邦,欣然题写下了“共青垦殖场”几个大字。 耀邦投身革命几十年仅回过一次故乡,却两次亲临共青城,先后3次为共青城题词,给共青城写祝贺信。共青城环境幽雅,没有尘世上的喧嚣,耀邦长眠在这祥和的环境中,必将永远安息。 李昭的要求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赞同。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1年又8个月之后,他的骨灰由妻子李昭率子女们陪伴着登机南飞,安葬在他热爱的土地上。 在和李昭大姐亲切地交谈中,耀邦夫妇树立的模范家风和对子女的培养,时时在我心中激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潮”,个别高干子女依仗父母的权势,或倒卖文件,或大谋私利,大发横财,败坏了党的形象。然而,身任中央总书记的耀邦说:谁要是利用我的牌子和地位,谋取私利,干错事坏事,我将毫不留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还郑重地发出警世格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己。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呵!”他为政清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为子女们和各级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他身体力行,在任总书记期间,没有让子女出国留学、经商发财。4个子女,都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