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湖南省浏阳县人,1912-1983。 1912年,杨勇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父亲为他取名杨世峻,小名统伢子。杨勇的名字是他参加红军后自己改的,他认为世峻文雅,没有勇气,只有勇字才能显示战士的风格。1928年夏,与好友周政财在常德参加了鲁道源的五十师新兵营。不久,杨勇得知彭德怀率独立团在平江举行暴动,闹得红红火火,他和周政财费尽周折,于1930年5月找到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实现了他当红军的愿望。 杨勇的忠勇果敢,使他在红军队伍里进步很快,1934年红军长征时,他已经是红四军第十团的政委了。红军撤离苏区时,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长征开始十分被动,所以当红军连续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来到湘江岸边时,又遭到国民党重兵阻截,形势非常严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向杨勇和团长沈述清下达命令:“你们十团作为先头部队,过江后迅速修筑工事,坚守阵地,掩护中央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江。没有命令不准撤退。”杨勇深知此命令的含义,即不管战斗多么惨烈,也要坚守阵地,誓与阵地共存亡。杨勇和团长沈述清率部星夜急进,于28日抵达湘江岸边,立即同三营营长张震一起在界首、兴安之间选好渡河点,迅速地组织部队渡过湘江。 杨勇率红军是以单一兵种和步枪、手枪、手榴弹等武器,抵抗敌人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的,实力上敌众我寡,武器上敌优我劣,地形上敌高我低,这一切表明这场较量该是何等残酷!所以一进入阵地,他就要求战士们克服一切困难抢修工事,要求每一发子弹、每一颗手榴弹都要发挥作用,不能浪费。一阵炮轰后,敌人一排排地向十团冲来,等敌人进入有效杀伤距离,杨勇一声令下,红军战士奋起猛打,枪声,手榴弹声顿时响成一片,敌人纷纷倒地,但打倒一批,又上来一批,再打倒一批,又上来一批,敌人仗着人多势众和武器好,突入了十团前沿阵地,红军战士用雨点般的手榴弹炸死一批又一批敌人,迫使敌人暂时停止进攻。敌人调整了兵力,又一次发起进攻。红十团团长沈述清率一营顽强反击,虽然打退敌人,但沈团长却壮烈牺牲。沈牺牲后,上级立即派红四师参谋长杜中美接替团长职务,不幸的是,在当日下午与敌反复争夺阵地时,杜中美亦壮烈牺牲,一天内,十团先后失去两位团长,许多优秀战士倒在了阵地上。眼看敌人又一次冲了上来。杨勇从战壕里一跃而起,端起刺刀,带头冲向敌人,经过一场白刃战,又一次杀退了敌人的进攻。杨勇率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中央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他才奉命撤出阵地,带着部队继续西进。 1934年12月中旬,杨勇率部队长途跋涉进入贵州。1935年1月9日,党中央机关进驻遵义。红军进入遵义后,国民党薛岳部的两个纵队8个师,尾随红军进入贵州。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于1月19日撤离遵义,向土城、赤水方面进发,以求迅速渡江。部队行动后,经侦察获悉:川军刘湘、郭勋祺师已先于红军南渡,抢占了土城地区的有利地形,企图阻止红军。中央军委为了取得渡口通道,决定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和一军团的各一师迎击川军。 杨勇和团长率领部队随军团为左路纵队,于25日赶到土城附近准备投入战斗。28日拂晓,红军发起攻击,但由于对敌军估计不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红军虽然英勇顽强,但久攻不克。形势十分危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亲临前线指挥,投入了主要兵力,仍攻不克阵地。就在这场激战中,杨勇的腮部被敌弹击中(这是杨勇第三次负伤)。杨勇负伤后,随休养团行动,在行军路上,他碰上了自己的姨表弟胡耀邦,正躺在路旁不能行动,当时胡耀邦只有18岁,因患上疟疾,发烧不止,身体十分虚弱,行走极为艰难,当时正是激战之际,没有人能抬他,也没有人能照顾他,他只身倒在路旁,又饿又渴,生死未卜。正在这时,忽然见到表兄杨勇朝他走来,他一激动立刻流下眼泪,拉着杨勇的手说:“世峻哥,我怕坚持不到头了!”“不会的,你要有信心。再说,有我在嘛!”杨勇极力鼓励和安慰表弟,并弯腰将他搀扶起来,把自己的水壶递给他喝水,胡耀邦因发烧正渴得要命,喝下半壶水,立刻精神许多。这对表兄弟,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征途中相遇,而且是一个负了伤,一个染上了疾病,为了革命大业,他俩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此时两人内心都激动不已。真正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胡耀邦和杨勇相见后,勇气顿生,力量倍增,信心也足了。杨勇不顾自己负伤的身体,把胡耀邦扶上自己的坐骑,他亲自牵马,跟随着部队缓缓朝前走,共同的信念将他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久,两人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率部翻雪山,过草地,并一路上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胜利抵达陕北。 (摘自《党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