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长江(左)和胡福明在颁奖现场欢笑握手,留下历史时刻。 这是《南方都市报》对一桩历史公案的公正解读。此前,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曾有过不符实际的结论,而南方都市报此次给予了符合历史真相的说法,其意义十分深远。
——胡德平 一位步伐稳健却已满头白发,一位头发尚黑却步履蹒跚,胡福明和孙长江——引领3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时隔30年后,在昨天下午的颁奖典礼上一起登台接受致敬、握手合影。 实际上,这是两个人首次共同登台。1978年初,两个人一南一北,不谋而合地在思考着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并共同想到了“实践”。5月11日,一篇由胡福明执笔初稿,孙长江最后执笔完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开启了那场被誉为新时代思想解放的风潮。此后,随着1984年《光明日报》成立35周年评选优秀理论文章时将特别奖颁给了前者,胡福明走到了前台,而孙长江开始退到幕后,甚至在1996年5月11日,纪念这篇文章发表时,中央电视台都曾向亿万观众郑重宣告,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大学的胡福明。 尽管还在彼此谦让,但随着两人共同登台,一切有关于此的猜测可以画了一个句号。回想起30年前,胡福明说,“写文章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坐牢”;但孙长江则一脸轻松地表示,自己并没有想太多。虽然二人对当时历史境遇的感受有所不同,但当30年后回首的时候,二人实际上想到了更多共通的东西。 文章重点在于“唯一” 回顾起那段历史,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胡耀邦。胡福明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这篇文章是胡耀邦审定的,没有他的审定,恐怕发不出来”。而孙长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同样提到了胡耀邦,“胡耀邦同志几次的指示党校学员,由吴江同志牵头研究党史上的三次路线斗争,提到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完整、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一个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即便如此,在孙长江看来,这篇引领当时思想解放思潮的文章,“文章本身并没有任何东西,真理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是当时教科书上都有的东西”。 在他看来,文章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唯一”,即否定了“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没错,但没说不许有其他的标准,强调‘唯一’,就是反对以个人权威作为真理的标准,就是毛主席讲的话也不能完全作为标准,要看事实。事实对的,就对,事实不对就要改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同样,回首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孙长江说,“我的最大感觉,是要尊重历史,也就是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的改革,大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改革了,所以今天改革的成功,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篇文章,说到改革开放,只是历史发展到1978年,提出了这个问题。” 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文章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的解放思想)为很多干部平了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一定的准备,而解放了很多干部,也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要肯定毛泽东,但‘四人帮’是歪曲利用了毛泽东思想,如果照样继续‘两个凡是’,‘四人帮’等于没粉碎,也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再起航 30年后,思想解放再起航。在胡福明看来,“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路线走下去,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当然,很重要的还有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促进和谐,和谐社会的第一条不是要发扬民主促进法治么?这就需要上下互动来推行,党内和党外,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中央要支持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进民主。” 而孙长江更是明确地表示,“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就没有希望,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经济发达,如果权力不受监督,老百姓就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如此,他还表示,“虽然大家都在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现在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把这个当成一句‘套话’,甚至是商品,所以改革要听老百姓的话,改革者心里要装着老百姓,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媒体应记录历史、监督权力 3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篇评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30年后的今天,同样需要“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媒体和各个阶层都来广泛讨论如何实事求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胡福明说。 “靠哪一个人是不行的”,孙长江也表示了赞同。对于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他强调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现在(媒体的空间)得到了开放,但还是有限的,新闻媒体应该冲出一条路来,要像中国古代的历史史官一样,记录历史,监督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