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岗村18户村民 30年30人 致敬辞 他们胸无点墨,却以本能击破乌托邦的狂想。为了吃饱肚皮,冒上杀头的风险,这是时代的荒谬,却是普通人跃上历史浪尖的荣光。一纸惊世骇俗的契约,十几个庄严的血指印,宣告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常识的时代到来了,亿万农民从此告别饥饿。 小岗村18户村民 ■档案 30年前,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他们写下的这段历史,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如今18位村民已有逾1/3的人陆续去世,在世最年轻的也有60岁了。“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和严宏昌担任“大包干纪念馆”名誉馆长。 小岗村30年后重受关注 沉寂多年的小岗村再起喧嚣。 金秋时节,胡锦涛在这里留下一句可能改写中国农村命运的话:“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租地建成的葡萄园、蘑菇大棚,养猪场,这些在小岗村已成旧闻的故事,作为土地流转的模型而被密集报道。 放眼全国,最早践行土地流转的并非小岗,最成功的也不是小岗,但作为曾经代表农村新生的耀眼符号,小岗无可争议地接过新的改革大旗。 如何适度规模经营,胡锦涛以占地200亩的葡萄园的主人严德友为例说,要把土地租给那些想干事的人。而严德友租来的地,是老一辈村民冒着杀头危险从集体中分来的,其中包括他的父亲严俊昌。 错字连篇的“生死契约” 30年前,小岗村还是一个生产队,共20户115口人,过着“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生活。无论老幼,大多出远门讨过饭。 更为凄惨的故事还在前头,大跃进和3年大饥荒,小岗村饿死了近一半人,有几户干脆死绝。整个凤阳县,官方记录是饿死9万人,而死里逃生的老人们说10万都不止。在那场劫难中,严俊昌的二弟也差点归西,救命的一把白面还是村干部特批的。 穷则变,变则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没什么政治理念的18名小岗户主在一份错字连篇的“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当时的干部有3人,严俊昌是其中之一,任生产队队长。 事实上,这张载入史册的契约看起来很不起眼,纸是随手从小孩作业本上撕下的。现在存放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的那份,是被官方树为典型后重新书写的。 18名户主还发誓,不向任何人说出去,亲戚朋友也不例外,谁泄密谁就不是他娘养的。对于农民来说,这种赌咒有时比摁手印还有威慑力。 一年越过温饱线 没有不透风的墙,凤阳县、安徽省领导先后注意到了小岗。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自到小岗一看究竟。万里三句话后,让严俊昌乱了一年多的心终于稍稍平静。 第一句:“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第二句:“过去生产队长好当还是现在好当?” 第三句“你们这样干,形势自然会大好,我就想这样干,就怕没人敢干。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现在有人批我们小岗开倒车……地委能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 汽车行至村头,万里仍不放心,再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几个月后,邓小平的一席话,让严俊昌更塌实了些:“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小岗的确是一年越过温饱线,大包干第一年,人均年收入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从22元突变为400元,全村粮食总产量,相当于承包前5年的总和。 仍未跨过富裕这道坎 不过,富裕这道坎,小岗至今也未跨过。与同是明星村的南街村、大寨村、华西村等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这让严俊昌无法释怀,“党对小岗这么重视,但小岗人没创造好,这是小岗人的耻辱。” 从安徽省到凤阳县,都希望小岗这块金字招牌再次发光。自2004年起,小岗不再“岗人治岗”,村支书改由上级部门“空降”,来自安徽省财政厅沈浩是第一任。3年任期即将结束时,小岗村民以按手印的方式将他留下。 筑巢引凤,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到小岗去创业,种大棚蘑菇就是大学生们带的头,论长势,安徽科技学院毕业的苗娟的蘑菇最好。 蘑菇与葡萄能否将小岗推入富裕村之列,典型人物和非典型人物的说法大相径庭。 按严德友的核算,种一亩葡萄的收益相当于种六七亩稻子。即使扣除土地租金和人工费用,仍比以前多赚许多。严付昌有5亩葡萄地,从2001年到现在,种葡萄的收益比种传统农作物好一点,但很费力,还不如打工划算。严宏昌家里种过10亩葡萄,后来全都挖掉了。 严付昌、严宏昌都是严德友的叔叔。他们说,严德友的200亩葡萄,有120亩是去年扩建的,因为政府每亩补贴1350元。但对于小种植户,没有任何补贴。如果失去特殊扶持,葡萄很难在小岗长久扎根。小岗种葡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收益。 被光环笼罩多年后,严俊昌现在更看重钱袋子。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他希望小岗村能真正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