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30人 致敬辞 如果说,安徽小岗村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那么四川步云乡推动了中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我们要在民主的实践中学会民主,党的民主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民主。” ■档案 1957年3月生于四川蓬溪。现任四川雅安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上世纪末期,张锦明任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委书记时,积极进行乡镇长选举改革试验,成为引人关注的基层政治改革人物。 1998年4月,市中区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600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1998年12月的步云乡实行乡长直选。 2002年,张锦明调任四川省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开始尝试中共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直选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再次引起关注。一年后升任雅安市委副书记,分管组织,继续在体制内进行民主建设努力。 2004年获“中国政府创新奖”。2006年12月,张锦明获得连任,分管党务、统战和新农村建设。 闺中密友这样描述张锦明:这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不囿陈规,对新生事物包容甚至接纳。在遂宁当了书记后,有一次去成都开会她把头发染成了栗色,成为遂宁第一个染头发的女公务员。就是她,直接策划组织了新中国第一位乡长直选,并随后在四川雅安地区推动了一系列基层政治体制改革。 遂宁公选被逼无奈 遂宁市四个乡镇直选乡镇长,是张锦明改革实验的第一步。那一年,她41岁,时任四川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 为什么会有第一次,张锦明的回答是:“我是被逼无奈,才误入民主试验田。”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出任四川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上任数月,一个十分严峻的基层干部现状摆在面前:下辖四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一位镇长,酒酣之后,大笔一挥,就把老百姓集资的80万农村合作基金转贷他人,一去不回。另一事件则有些血腥,一名乡人武部长因怀疑党委书记在换届时对自己不利,竟将手榴弹扔进书记办公室。 张锦明很窝火,一个初衷朴素又不乏政治实用主义色彩的念头产生了:“大家来公选,风险至少可以分担。若是区里任命,万一再出事,谁来承担责任?” 1998年4月,市中区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600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组织意见的强势主导,民意被推上了前台。 步云直选如履薄冰 如果说乡镇长公选是张锦明的初试牛刀,尔后的步云直选则更为惊心动魄。相比于乡镇长的公选,直选显得更为“冒进”。步云“冒进”源于一番来自民间的抱怨,“公选啥子嘛,那些候选人还不是上面定?”乡镇公选后,部分老百姓依旧认为,所谓民意代表、村干部,还是被组织意图左右。这句无心之语,刺激了张锦明,顺理成章的逻辑是把选举权直接归于普通选民,公选变直选。 在《纽约时报》记者的眼中,这个昏暗白炽灯照耀下的贫困山乡,用古老算盘统计出来的简陋选票,只能用“中国的梦幻”来形容。 选举当日,“烟雨迷茫中,六千余名普通选民,扶老携幼,以手中的选票直接选官,乡镇人代会以确认的方式承认选民选举有效。” 十年来,步云直选留给基层的意义被反复咂摸,“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一位党建专家说。作为设计者,张锦明却是如履薄冰:“当时我把乌纱帽拎在手里,随时准备放下。”张锦明回忆当时度日如年,几位直选的策划者,包括张锦明竟一度开起“万一谁进去了,其他人要经常送饭”之类的玩笑。她甚至打定了丢官后去南方打工的主意。 所幸,省委有关领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张锦明得以保全,不久调任遂宁市副市长。 雅安政改顺势而来 2002年8月,45岁的张锦明由遂宁副市长调任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如果说乡镇长直选只是点的突破,张锦明在雅安推动的政改就是面的爆破,顺势而来。 2002年底,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的直选。随后,在张锦明的推动下,一系列党务政策试点开始在雅安展开:党代会年会制、党代表述职测评制度、党代表席位制,以及更具实质意义的谋求监督、决策、执行三权制约的党代会内部权力配置改革。 2004年2月,张锦明升任分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当年,她便在下辖的芦山县试行镇党委书记全民公推,由党员直选,以及镇团委书记、妇女主任直选的改革。2006年,又在仁义等四个乡镇全面开展人大代表选举和党委班子政府班子选举改革。至此,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政府、政协、人大、党委,几乎所有可以尝试的改革点,均已涉及,甚至连妇联这样的社团组织亦未漏过。 2003年,四川省下发《关于市、县(市、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意见》,雅安的一些经验被吸纳,此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先后前来交流学习,雅安政改名动一时。 2007年换届,党委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张锦明主动请缨,分管新农村建设。她还在继续“折腾”,这一次将村民和村干部请上了讲坛,她说他们才是新农村的主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听听他们的愿望,以此作为政府倾斜政策的试点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