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 30年30人 致敬辞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档案 金庸,中国新派武侠文学的一代宗师。 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镛。创作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经典小说,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他的作品除了以小说流传,更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电影、广播剧、舞台剧、漫画、动画、电脑游戏等。他也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明报》社长、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 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 从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内地至今,“金大侠”凭借他的作品以及由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在内地形成一股经久不衰的“金庸热”,让几亿中国人成为他的“粉丝”。 即便是今天,30多年来都没有新作品问世的他,一举一动仍然磁力十足。去年,当金庸第三次对原著进行修改时,网友铺天盖地的评论立即袭来,尽管质疑是其中的主流声音。 30年来,争议和质疑一直如影子般围绕在取得巨大成功的金庸身旁,社会各界对于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也还存在巨大分歧。不过,没有分歧的是,“金庸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的“金庸迷”数不胜数。 “江湖”无所不在 有人说,如果金庸作品不是在那个时代进入内地,他就不会有这么“火”。也有人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金庸现象”也不会具有这么大的魔力。 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金庸现象”与时代密不可分。 在内地人认识金庸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之后影响无数中国人的15部武侠小说的创作,从1955年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问世,到1972年收山之作《鹿鼎记》完成,他用17年的时间写就了共计约千万字的武侠全集。 金庸的小说先是在香港风靡一时,那时的内地,这些作品还被视作“资本主义的精神毒草”,根本没有公开发行的土壤,直到刚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 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到了1984、1985年,内地出现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的高潮。当时,内地有数十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武侠小说,多部作品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中《射雕英雄传》就有7种版本。 出版社的热情建立在读者热情的基础上。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发行后,迅速风靡,不仅男生爱看,女生也爱看,不仅年轻人看,中老年人也看。“金大侠”所创造的“江湖”以及“江湖道义”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往不已。 媒体早年曾算过这样一笔账:金庸小说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发行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5人读过,读者就有两亿,而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内地,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本的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所以,人们保守估计金庸小说的读者至少有3亿人,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看过金庸小说。 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更多的金庸小说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金庸作品正在用更多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传播,影响更多的受众。 华山论剑仍继续 在金庸收获巨大成功之时,对他及其作品的争议和质疑也是不绝于耳。争议的焦点在于金庸武侠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这个地位也直接决定金庸本人在文学上的地位。 有人认为,金庸是百年难得出现的文学大师,可与鲁迅媲美,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好事者甚至提出可以提名金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反对者则反驳,金庸武侠小说只是一种通俗文学,是一种文化快餐,只有娱乐的作用,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关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价值和意义的争论到1999年前后达到高潮。这一年3月,金庸受邀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消息一出,板砖四起。“作家并非学问家,一个武侠小说家的学问根本当不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类似的评论充斥在各大媒体上。 同年11月,作家王朔向金庸“开炮”。王朔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金庸小说与四大天王、成龙电影和琼瑶电视剧列为“四大俗”,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金庸随后针对王朔言论做了一个很平和的回应。 这次论战一下子成了评价金庸及其作品的“华山论剑”,亲金庸派、恶金庸派,金庸迷,非金庸迷都加入进来,不过,很显然的是,这样的争论不会有什么结果。 2004年,金庸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当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四册)内,收录了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片段。这无疑给了对金庸持有异议者再一次旧事重提的契机。 从历次争论可以看出,对金庸及其作品的争议,并非针对金庸个人的水平和能力,而是他所代表的文学形式。金庸武侠小说所代表的通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意识下的精英文化的矛盾,或许才是争论的核心。 可以预见,去年金庸第三次修改原著所遭受的质疑不会是最后一次,围绕他的话题还将一直继续下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争议有多大,会持续多久,都不会影响“金庸热”的继续蔓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