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暮桥 30年30人 致敬辞 生命跨越一个世纪,思想兼容两种体制。发展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是一以贯之的思想;坚持调查研究,不忘汲取新知,是雷打不动的作风。 作为高级参谋,虽不免为政治而压抑己见,作为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总能够为真知而悉心探索。 ■档案 中国经济学泰斗、市场经济拓荒者。1904年生于江苏无锡,2005年7月22日病逝北京。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 1979年,他发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被誉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蒙教材。1980年,他为国务院体改办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是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90年,在怀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想有所抬头之时,他写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把改革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最终确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 女儿眼中的他 “当他为之献身的事业竟然走到与其初衷完全相反的道路上去,并且由他和整个国家一起吞下自己参与种下的苦果,给他造成的刺激会更深,促使他反省的动力会更大,推动他改革的愿望会更迫切,他对改革目标的认识也容易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薛暮桥之女薛小和 “牢监大学”毕业 一本经济学著作,被印刷1000万册,在中国是不多的,薛暮桥却占了两本。一本是在行军途中,伏在公文包上写出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另一本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曾被中宣部指定为干部必读,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蒙教材。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经济从一个时代跨入另一个时代。 薛暮桥生于无锡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少年的他被迫中断学业,到杭州铁路车站去当会计练习生,就表现出了对数字的特殊敏感。 1927年,薛暮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件后,他在杭州被捕入狱。还好,三年的牢狱生活允许他读书。薛暮桥如醉如痴地沉浸在书本里。他在监狱中学习了世界语、世界通史,但读的最多的是西方和苏联学者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些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奠定了基础。 1979年,薛暮桥赴美访问时回答美方提问:“我是牢监大学毕业的。” 货币与价格理论 2005年7月,薛暮桥以101岁高龄辞世。几个月前,他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他虽然离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薛暮桥价格研究奖”长留下来。这个奖项源于薛暮桥在货币和价格理论上的独到发现。 抗战爆发后,薛暮桥在苏北参加了新四军,后来被派往山东抗日根据地主持经济工作。他当时就遇到一个问题:在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日伪政府发行伪币的压力下,根据地发行的抗战货币处于劣势,物价动荡。 根据地没有黄金和外汇,如何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按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认为是不可能的。薛暮桥领悟到: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发行数量,而不取决于它所包含的黄金价值。30年后,世界各国废止金本位制,“币值决定于货币发行数量”,已经成为公认的原理。 新中国成立后,薛暮桥继续担任中国的财经工作,为新中国经济奠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薛暮桥写了《价值规律和我们的价格政策》、《稳定物价和我们的货币制度》两篇文章,正式提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决定于货币发行数量的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货币价值代表它所包含的黄金价值的理论。 1980年起,薛暮桥呼吁,要加快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协调作用。他提出,稳定物价的根本办法,是管住货币总量,不发生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步骤地放开价格,让价值规律自发调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薛暮桥印记 1979年,他耗时11年,七易其稿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系统总结了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对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本书酝酿和研究写作的环境一度是牛棚和五七干校。 1980年,薛暮桥起草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这被成为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草案。 1990年,当改革开放道路众说纷纭之际,薛暮桥已86岁高龄。他面对争论,始终坚持市场改革方向。这一年,他撰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和《致中共中央常委的信》,把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最终确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过:“我一生抱定的治学宗旨是,不断追求真理,知错必改,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世界观,当然也包括我的经济观……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捕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