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耀邦和子女及孙儿们合照 ——胡耀邦子女 四人三姓 1945年冬,胡耀邦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将赴前线作战。李昭态度坚决,也要求同往参加战斗。无奈,胡耀邦夫妇将未满40天的次子,送给了陕北老乡刘世昌。「当时他们对孩子可不太在乎,把革命看得高于一切。父亲只提了3个条件:一是不要把孩子再转送别人;二是将来要让孩子上学;三是让他自由恋爱。父亲坚持让孩子随老乡姓刘,老乡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就叫刘湖(胡)了」。 小儿子被分配修马路 从胡德华出生起,就没见过二哥。这一别,就是十几年。解放后,刘世昌一家辗转到了青海。他牢记胡耀邦的嘱托,即便家里连吃饭都困难,还是坚持让刘湖上了学。13岁时,刘湖小学毕业,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其间,胡耀邦从没有来找过儿子。 当得知胡耀邦已在北京任职时,刘世昌和妻子犹豫再三,「孩子像生父,学习那么好,不能耽误了」。就这样,刘世昌硬是把含辛茹苦养大的刘湖送回了北京。「父亲看到刘世昌愣了,半晌说不出话,他拍二哥头说:『记住,刘世昌永远是你父亲!』」此后每逢寒暑假,刘湖就会去看望刘世昌夫妇。 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光转瞬即逝,很快「文革」开始了。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发配到了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母亲被隔离审查,年近七旬的外婆被轰回安徽老家,音讯全无。父亲的秘书、司机也早就撤走了,满妹曾一个人住在三进大院子里,几十间房子空空荡荡……」胡德华当时还在上高中,那时他的理想是要做工程师,要考清华大学。然而刚读完高一,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政二公司工作,负责修马路。「当时我的工种叫『壮工』,听都可怕。我一天能吃掉一斤八粮食,可见体力消耗有多大。」 长子在北大成专政对象 胡德华记得,当时母亲比父亲受冲击还早,在「文革」中的境况更惨。「母亲孑然一身,在牛棚里熬了一年多。然而,刚强的她从来不谈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煎熬,也从不抱怨。」 由于「文革」,胡德华笑称二哥刘湖是预备期最长的党员,「预备了将近十几年!」「二哥当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和现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一个班,她还是我二哥的入党介绍人。1966年5月,他成为预备党员。一般党员的预备考察期是一年,但他刚入党一个月就赶上『文革』,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成为正式党员。」 而老大胡德平,也因为「文革」改变了命运。196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就在1967年毕业前夕,随邓小平、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邓朴方和胡德平也成了「黑五类」子女。「大哥在北大成了受专政的对象,聂元梓等造反派把持的北大革命委员会,勒令他们接受检查,要他们反对自己所敬仰和信赖的父母。那时他的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我大哥小时候特别淘气,但是后来变得越来越老实、沉稳。」(三) ■摘自《环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