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德华表示,父亲博览群书,文革后期,邓小平派父亲到中科院工作,那些大科学家特别敬佩父亲。
——胡耀邦子女 四人三姓
胡德平的外表酷似胡耀邦,戴一副眼镜,书生气很浓。实际上,胡德平在进入政界以前,是个标准的学者。
「文革」后,胡德平捡起了他心爱的历史学专业,考取了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侯外庐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做研究工作,后又担任 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同时,胡德平还致力于「红学」研究。1983年,他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成立了「曹雪芹研究会」,出任会长。为了考 证曹雪芹的故居,胡德平到传说中的「黄叶村」香山一带考查,还出版了一本名为《曹雪芹在西山》的书册。一些红学老前辈,对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极为赞赏。
1984年胡德平作为中共中央整党领导小组的特派员到了湖北省。在湖北时,他还创办了曾经轰动一时的理论刊物。从湖北返京后,胡德平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之后,被提升为统战部副部长。
我们比父亲差远了
谈起子女对父亲的继承,胡德华坦言「我们差远了」。「谁也比不了父亲,父亲做人的骨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无人能及。」如果说有联系的,就是胡家人的共同情趣—读书。
「其实父亲文化程度并不高,14岁就参加革命,但是他博览群书,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论在马背上还是帐篷里,父亲只要有点滴空闲时间,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他记忆力惊人,对一些佳作警句背诵如流。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诵读几遍,便能全文背下来。」
三子曾搞科研后下海
胡德华列举了许多父亲看过的书目,算起来总共有5,000万字。「父亲说每天坚持读1万字书,14年就可以成为学者。因此在『文革』后期,邓小平派他到中科院工作,那些大科学家特别敬佩父亲。」
1973年,胡德华考入重庆通信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通信学院教书。他在南京一呆就是10年。1986年,胡德华进入中科院软件研究中心工作。他说自己的梦想一直是要科学救国。「以前觉得能当个科学家才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但后来,胡德华却改变了想法。特别是父亲去世后,他在领导的鼓励下决定下海。这个想法引起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我大哥说:『你搞科学技术的,哪能做买卖?!』我就不服气,我说当时那么多农民企业家,我上过大学的,怎么不成?我一定要争这口气。」(四) ■摘自《环球人物》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