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 年, 15 岁的胡耀邦在湖南浏阳老家参加土地革命。 1933 年 1 月,他 18 岁时在江西中央苏区,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赏胡耀邦工作出色,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后又委以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好学上进,工作成绩突出。到了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1945 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胡耀邦当选为七大代表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这一年,他聆听了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兴奋地对李昭说,这是建立新中国的纲领性文献,是胜利的号角。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沸腾了!就在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集会游行,通宵达旦欢呼胜利的时候,胡耀邦没去游行,他对李昭说:抗战胜利了,内战快要开始了!必须做好思想准备。不久,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迅速决定:南方防御,充实发展北方,动员延安各总部的机关干部到各根据地充实基层,加强部队的建设。
胡耀邦立即打报告给参谋长叶剑英,要求下部队,去前线。这期间,李昭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她征求胡耀邦的意见说,孩子生下来带不了,又影响上前线,打胎算了。胡耀邦见妻子已怀孕好几个月了,怕打胎影响妻子的健康,说:还是克服困难生下来吧,是条生命啊,生下来送给当地老乡好了。李昭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胡耀邦风趣地说:又添了个革命接班人。
胡耀邦要求下部队的消息很快就让从苏联养伤回来的林彪知道了,他们是相距不远的邻居,胡耀邦在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时和校长林彪的关系不错。林彪知道胡耀邦是毛泽东器重的人物,他也看中胡耀邦的才华,听说胡耀邦要下部队,对他说:你搞政治工作很有办法,应该上前线。跟我去东北到部队做政治工作,那里有仗可打,你会有一番作为。
总政批准了胡耀邦去东北前线的请求,同时交给他带队的任务。从各部抽调出来的四百多名干部组成了东北干部队,简称“东干队”,由胡耀邦率领。因为东北前线任务紧,林彪准备带着夫人叶群提前出发。
叶群曾是抗大学员中的活跃分子,能说会写,当过广播员,对李昭也十分亲热,鼓励李昭带着刚生的孩子上前线。李昭和胡耀邦一商量,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陕北老区。
李昭找到在党校共过事的边区青委主任李端山说,她和胡耀邦要上前线打仗,决定把孩子送人,请他帮助找个可靠的人家。李端山很快就找到了家里只有一个女娃的供销社主任刘世昌。刘世昌听说是胡耀邦家的男娃,喜出望外,答应尽快去抱娃。
孩子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人家,解决了胡耀邦一大心事;第二大心事就是如何处理那些暂时无法带走的书籍。爱书如命的胡耀邦,把这些来之不易的精神食粮视为无价之宝,他想来想去,最后把书分类装在两个大木箱里,埋在了他们认为保险的地方,想等到全国胜利后再来取。他们把两个儿子留在了延安,连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也深埋在这里。无怪在他们心中,延安是永远难以割舍的圣地!
那天,刘世昌抱娃来了,李昭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胡耀邦接待了他,李昭只听见胡耀邦对刘世昌说:我们感激你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来领娃,我们说话算数,娃,你养大了,就是你家的娃。我只要求你从小让娃讲卫生;大一点了送娃上学;娃长大了,让他自由恋爱。刘世昌满口应承:那是,那是。
站在一旁的李昭紧紧地抱着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的小脸,他在酣睡,妈妈的一滴泪水掉在孩子那红扑扑的脸上,受惊的孩子小嘴抽动了一下,李昭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痛。胡耀邦没有注意到李昭的心情,他只顾和刘世昌谈话:从现在起,娃就姓刘了,你给起个名吧!刘世昌说:那就把两家的姓合起来叫“刘胡”吧。
胡耀邦说:好!但胡字要加上三点水,免得人家觉得名字奇怪,瞎猜呀。刘世昌连声答道:“好!好!”
该说的都说了,刘世昌笑盈盈地接过孩子,转身跨出门槛。李昭没有说出什么,只觉得心扑扑直跳,血液直冲脑顶,有些头晕……但她挺住了,她两眼紧盯着刘世昌远去的背影,直到眼睛模糊,泪水刷刷地掉下来,孩子是她身上的肉啊!
二儿子送人以后,李昭把身边唯一的儿子飞飞托付给了曾当过胡耀邦警卫员的林汉臣。出发前,她千嘱咐万拜托,请他务必照顾好不满四岁的飞飞,还说,东干队出发时,就不要带着飞飞去送行了,外面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