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 视频 音频 书签 博客 旧版入口
标  题
作  者
正  文
简  介
不  限
   
 
   
     
 
 
·胡耀邦的战友—..
·华炳啸:反宪政..
·袁绪程:关于中..
·秦晓、陈志武、..
·张曙光:“马克..
·华炳啸:宪政社..
·童之伟、秦前红..
·陈有西:中国司..
·陈有西:宏观调..
 
 
·国务院:去年30..
·两会前瞻:监察..
·为全面深化改革..
·郭树清:抓住“..
·农业供给侧改革..
·多地出台户籍新..
·中国公布8大领..
·报告:30岁以后..
·国企改革2016年..
 
专题特辑  /  怀念耀邦  /  口述耀邦  /  耀邦研究  /  电子杂志  /  背景参考  /  投稿
  网上纪念馆  /  耀邦家庭  /  耀邦年谱  /  耀邦著述  /  手迹文物  /  故居陵园  /  视点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 >> 视点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作者:罗新      时间:2023-01-28   来源:《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是一种不同意,是一种对已有论述的质疑、纠正、提升或抗争,是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

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

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能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作者简介

罗新,北大教授、历史学家。

 

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历史学系的学生和教师最怕被问到,偏偏又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历史有什么用”。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

不过,如果问题换一个问法,可能就有意义了——历史学有什么用?历史不等于过去,“过去”只有被诠释、被讲述之后,才成为“历史”。

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被讲出来的历史,就不再等同于过去:过去的无数方向、无数线索被简化成历史的单一方向和单一线索,过去无可计数的参与者被简化为少数人群及其精英,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出现了,目的和意义诞生了。

从过去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

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关于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段历史是真实的。

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

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事实上,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太多的历史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

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

学历史的都知道,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的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

我们所知道的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的,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反复改写的结果。

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其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

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于其批判性。可以说,我们熟悉的历史中,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

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正如前贤所言,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是一种不同意,是一种对已有论述的质疑、纠正、提升或抗争,是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

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

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能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想象力是历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有一句著名的话: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往昔乃是异乡)。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异乡)。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来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在这一精神过程中,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写下来的历史,都仅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史家必须选择,他要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这个判断来确定故事的起点与终点。

当面对“只能如此”“从来如此”的教条论断时,历史让我们提出抗辩,因为历史教给我们的是,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可能、多种行动、多种方式、多个道路、多种结局。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抗辩和异议的工具,抗辩和异议,提供了改变现实的可能。

历史学家是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的,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

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

加入收藏夹】【关闭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
陈剑: 13年前提出收入分配改革措...
任剑涛:从现代化的规范含义理解...
黄裕生:现代国家的双重身份与未...
夏柱智:有进有退:中国城镇化进...
田家英 :奴才见解
李伯重:中国学者实在有愧于我们...
 

[getpllist]17[/getpllist]
 

京ICP备0602582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9933     电话:010-82271466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如作者对本网站发表其作品有不同意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