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 视频 音频 书签 博客 旧版入口
标  题
作  者
正  文
简  介
不  限
   
 
   
     
 
 
·胡德平谈中国梦..
·德平同志给史料..
·德平同志给史料..
·没有原罪民营企..
·温故知新 开拓..
·耀邦同志在“真..
·耀邦同志在“真..
·耀邦同志在“真..
·中国民营经济的..
 
   
专题特辑  /  怀念耀邦  /  口述耀邦  /  耀邦研究  /  电子杂志  /  背景参考  /  投稿
  网上纪念馆  /  耀邦家庭  /  耀邦年谱  /  耀邦著述  /  手迹文物  /  故居陵园  /  视点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 >> 德平同志专栏
胡德平:耀邦同志谈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一)
作者:胡德平      时间:2023-02-28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1965年以前,党中央对青年团的工作是充分信任,完全放手的。毛泽东在1953年6月30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主席团的谈话时,就鲜明表态:“青年团对党闹独立性的问题早已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团的独立工作,而不是闹独立性。”那么如何独立开展工作呢?这就必须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幻想到理想人生观的跃升,关心本人的前途和人生价值,如此等等的集中反映在就业问题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我国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广大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但是否在青年人的身上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思想意识呢?毕竟政府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也会有盲目性。在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上,耀邦同志从青年团的工作角度出发,有如下几个观点似应注意,今天也许有参考价值。

  一、谋生的观点

  我国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便逐步走入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计划对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都有定向的分配,几乎都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工资等级也是全国统一的,他们的就业似乎不存在什么自己的谋生问题。大多数城乡青年的就业门路主要依靠国营大企业的招工建厂。国家劳动部管理的职工,只是计划内的在厂职工的人数总量管理和工资总额的把控。

  1957年2月20日,耀邦同志在《关于思想工作问题》会议总结上讲到:即便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决定性的胜利”即便我国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团的工作也绝不应该作出“幸福像孔雀一样飞来”这样的宣传。八天以后他又讲:“有些文章的内容很好,但就是文章的标题不好,如说’幸福会像孔雀一样飞来’,这是不对的,青年们不懂得愿望一定要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得到。……以前我们把苏联、人民民主国家也宣传得太好了。”

  广大青年的学习、工作也不会像美丽的孔雀那样主动飞来光顾我们,就就业的底层意义来讲还包含着谋生的内容。1956年7月30日,耀邦同志在团中央的工作会议讲话中说到:“青年团还要继续提倡青年人独立谋生的风气。不要处处依赖党、国家、家庭、亲戚、朋友,这也是社会风尚问题。……过去许多青年十四五岁就独自出外谋生。十七八岁就去走南洋,现在的青年为什么就不行呢?”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耀邦同志这种设想很难行得通,但在今天无疑已经成为现实。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青年团只要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并给青年的自主择业施以援手,那么青年团的旗帜就永远不会褪色。

  说到谋生问题,尤其是青年人的谋生问题,耀邦同志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1954年12月在黑龙江、河北、安徽、山东四省团委参加的开荒问题座谈会上,当他听到不少内地人未经民政、公安允许就流入边疆地区,这就是通常说的“盲流”,是否要遣返内地时,他说了自己的意见:“由于内地人口过剩,个别地方有灾荒,经常有些人流到边疆去,这是群众性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流出去的绝大部分是为了谋生,也有个别坏分子在内地混不下去了就跑到那里去,真正抱着开发边疆去的、崇高理想去的也不多,大致是两头小中间大,今后从内地流出去的人还会逐渐增加,因此尽我们的主观力量来注意这个问题,已经是提到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所以他不同意对流民采取遣返的办法:首先在党内、团内不要歧视这个事情,这是好事。第二,不采取拒绝的态度,遣返回家的态度,而是采取欢迎的态度,安置的态度,共同上升的态度。第三,单靠政府包下来是不行的,还是要走群众路线。他一共说了五条意见。他所以有如此热心,完全是因为:“这个事情如果办得好,对发展边疆的生产有利,对巩固边疆的秩序有利,对国防有利,对民族团结有利。如果办不好,问题很多,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生产,国防有漏洞,增加将来计划开发的困难。”确实很多地方对这些盲流人员采取了宽容收留的态度,其态度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

  现举一个亲身感受的实例,我有一个重庆的朋友,现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在1967年只身跑到新疆,住进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旁边一个叫“盲流新村”的地方。这里的人都隐姓埋名,均以外号相称。他们的来历均是解放后历次运动的逃亡者,或是因出身不好而求新生活的青年人。其中知识分子、干部也不少,有画家、艺术家、教师、地委书记,县妇联主任。他们为新疆做出了不少可贵的贡献。改革启动以后,他们才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现在这位朋友在北京已经名利双收了。边疆的情谊无法忘怀,又到内蒙恩格贝进行影视创作。现在的中国,自谋职业,自力更生的人生道路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这也是打破计划经济,思想解放的成果。

  热爱青年,关心青年,相信在青年问题上会有方方面面的反映。青年的就业问题这是青年工作者需要处处留意,时时思考的心头之事。俗话说为子女之事经常“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家不是如此呢?当耀邦同志听到苏共领导代表团和中共领导人就两国互相帮助,要签署有关中国人在苏联就业的协议时,他极其兴奋。1954年10月26日,在军委青年工作会议上,他作了如下介绍:“苏联对我们的帮助这样大,我们用什么来帮助苏联呢?毛主席问过苏联代表团,他们说别的困难都没有,机器很多,就是缺乏劳动力。他们说中国能不能动员一些青年去参加生产,至少三年,三年以后可以回家,如果愿意住下去,他们也欢迎,如果没有老婆,也可以在那里娶老婆……”开口就要中国青年一百万人,并且还有一笔不菲的工资,10%的工资还可以寄回家。

  此事并非只是一件趣闻,我认识的一位复员军人,山西洪洞人,他的爷爷就搭乘这一便车,去苏联做过木工。这一赴苏打工的历史很快就翻页了,非常遗憾。当时的中苏关系,确有值得珍惜的一面。现在的中国比明清两代中国人去东南亚谋生就业强多了。中国人现在已经在世界上七大洲的各处创业、就业,落地生根。现在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生活空间更广了,绝非囿于中国一国的范围之内了。青年团的工作也定能与时俱进,更加出彩。

  (未完待续)

  2023年2月26日

加入收藏夹】【关闭
 
 

   
 
胡德平:耀邦同志谈青年人的就业...
胡德平:耀邦同志谈青年学生的自...
胡德平:《真理标准》一文引发的...
胡德平:胡德平再答友人供销社之...
胡德平:答友人供销社之问
胡德平:在“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
胡德平答网友
 

[getpllist]17[/getpllist]
 

京ICP备0602582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9933     电话:010-82271466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如作者对本网站发表其作品有不同意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