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为办《理论动态》这个刊物,就找几个人组建了一个班子(本人是其中一员),他称之为“动态组”。以后正式组建机构时,命名为理论动态组。
1977年6月6日,他第一次召集我们开会。这就是第一次理论动态组会议。
以后,他过一段时间就开动态组会议,讲形势,讲各种有关问题,出选题。他在党校时,就在他办公室开会。他到中组部后,就召集我们到西单中组部开会。他任中宣部长后,就召集我们到钓鱼台中宣部开会。但大约有半数的动态组会议,是在富强胡同他家中召开的。
据我的记录,从1977年到1981年,他共召开了40次动态组会议(因出差和住院,可能少参加一、二次)。1977年,是《理论动态》初办,开会较多,半年开了12次动态组会议。1978年,因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会也较多,共开了19次动态组会议。1980年一年,没有召开动态组会议。
从本人来说,参加理论动态组会议,是很好的学习,受益颇多。
1981年6月29日,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被选为中共中央主席,担任了日理万机的最高领导职务。此时,他不宜也不可能再过问《理论动态》这个刊物了。
耀邦同志用召开理论动态组会议的方式,同我们告别。
1981年9月29日上午,耀邦同志把我们召集到中南海勤政殿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召开理论动态组会议。
参加者有中央党校副校长冯文彬,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秘书陈维仁,理论动态组成员于吉楠,刘立中,沈宝祥,王聚武,吴振坤,易之,刘鹏,总书记秘书郑必坚。
本人是第一次到这样的地方参加会议,进去就环视了一下。其实,这个会议室很简朴,中间是长条桌,墙上一个屏幕。会议室一侧靠墙的桌子上放着暖壶和水杯,还有茶叶。喝白开水可以随意倒,如果要喝茶,放一角钱,拿一袋茶叶。这是当时的情况。
耀邦同志坐在长条桌的一端,那是会议主持者的坐位,我坐在一侧,离他较近。与耀邦同志久未见面,他现在又是中共中央的主席,大家静坐无语,场面有些沉闷。耀邦同志坐下后,朝我看了一下:老沈,别来无恙!大家都笑了,会场气氛立即就轻松活跃起来了。 
几个人核对后的会议记录
当时,正是六中全会以后不久,全党都在学习《历史问题决议》。耀邦同志首先问中央党校学员学习《决议》的情况。冯文彬等同志作了简要汇报,重点讲了领导干部对华国锋的认识和议论。耀邦同志接着就这个问题讲了一段话:
对华的错误,第一,讲过了头不好,第二,讲枝节的事情不好。我一般怕讲过头。讲得公公道道是得人心的。公公道道,留有余地。我在政治局的讲话中,有五个承认,承认他是老干部,承认他有贡献,承认能力是相对的,承认大家都可能有错误,承认他“文化大革命”不是造反派。没有这五条,我们站不住脚。
耀邦同志概括地评估了《理论动态》。他说:“《理论动态》没有晚过期,没有下降,大的出格是没有的”。
这是他对四年多来办刊的总评估。
我自己感到,耀邦同志对《理论动态》的评估,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
特别是,“大的出格是没有的”这个论断,很有针对性,实际是对一种指责的回答。
在办刊过程中,总有人在找《理论动态》的岔子,用耀邦同志的话,是“放冷枪”。最尖锐也是最恶劣的一次,是xxx的诬陷告密,闹到当面责问胡耀邦。2005年10月20日,吴江在给xxx的长信中,就此事责问xxx,并加以澄清。(详见文后附件)
同往常的理论动态组会议一样,耀邦同志在宽松的氛围中,侃侃而谈。
他先讲了文风。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文风,假,大,空,套,长。他对这些不良文风一一作了剖析,重点讲了说假话的问题。他说:就全党来讲,说假话有很大的好转,但是说假话的情况还没有去掉。
《理论动态》要搞些什么东西?耀邦同志强调,还是要抓住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阐述,思想的、理论的阐述。
耀邦同志再次讲:写文章的根本方法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
接下来,耀邦同志就经济、农业、能源危机、文艺、党风、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谈话,特别是一些精辟的见解,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谈话结束后,我们准备走出会议室,耀邦同志又走过来,对我们说:《理论动态》要坚定不移地办下去,按原来的方针,希望大家努力工作,把这个小刊物办好。这是他对我们的郑重嘱托。我自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耀邦同志珍爱他亲手创办的《理论动态》。他与理论动态组同志在一起办刊这么久,用他的话说,是“共命运”,大家常为刊登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发生较好影响而高兴,有时也为没有“米”下锅而发愁。四年多来的“共命运”,相互形成了深情。
耀邦同志与我们“脱钩”了,但他同我们的情谊长存。每年年终,我都代表理论动态编辑部同志给他写信,祝贺新年并问候。他都让秘书打电话回话,勉励我们。
1982年年底,我们在给胡耀邦同志送第397期《理论动态》时,附信请秘书转达理论动态组同志对耀邦同志的问候。当天下午,秘书来电话传达胡耀邦同志阅看《理论动态》文章后的批语:“看过了,写得好,也向动态组全体同志问好,新年新进步。”(第397期《理论动态》的文章是本人撰写的:《钻研新事物,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理论动态》“情况反映”第14期
1983年12月,我突然收到甘肃省委一位素不相识的同志来信,和省委书记冯纪新的一篇文稿。来信说:耀邦同志到甘肃视察,省委书记将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请耀邦同志阅看。耀邦同志阅后肯定了这篇文章,认为可以发表,对他们说:“你找《理论动态》编辑部的沈宝祥”。(我将此文刊登在1984年1月5日的第470期《理论动态》)以后,邹雅林又来信回忆此事(见附件)。 
甘肃省委邹雅林来信的一页:
(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后为省委顾委主任)写了一篇文章《再认识》,是关于贯彻耀邦同志“种草种树,治穷致富”指示的调查报告,是经我修改定稿的。纪新把此文送给了耀邦一份,耀邦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刊在《理论动态》1984年1月5日第470期。耀邦同志临离开兰州时,我曾问他:《再认识》刊载与否,我找谁联系。他说:“你找《理论动态》编辑部的沈宝祥。”不久此文刊登出来了,再未同你联系,失去了及早认识你的机会,实在遗憾。
我先后曾与耀邦同志见过七次面,最后一(次在1983年)……
这表明,耀邦同志虽然不管《理论动态》了,但他心中还惦记着《理论动态》这个刊物。
附件:吴江致xxx信摘录(2005年10月20日)
第四,关于写所谓“反对※※”的文章问题(指《理论动态》282期那篇题为《谦虚谨慎和实干精神》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我在《十年的路》一书中已经写得很清楚,我不想作任何修改或补充。这篇文章并非如你书中所说是“与冯文彬作商讨”,恰恰相反,是冯文彬再三要求“理论动态组”写这篇文章的,说对华国锋下台、胡耀邦上台这件事,有人大不满,说胡如何如何不谨慎,实际上是对改革持反对态度,对这种说法应加以批评。这篇文章的作者也不是阮铭,如你书中所说,阮铭和这篇文章完全无关。文章经过理论动态组十来位同志的集体讨论修改然后由我定稿并签发,冯文彬阅后直接送《人民日报》。后来这篇文章转到了你和胡乔木的手里,又送到※※同志那里,由此我们才听到“这篇文章是针对※※的”这样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是怎样形成的?我当然不知道。你在书中指出文章中有几句使人感觉到是针对※※同志的【按:仅仅是自己“感觉到”,就据此告发,这不是捕风捉影吗】,据说※※同志自己也这么看。我不明白※※同志若果真这样看,他为什么不找我们问明事情的究竟(我是受胡耀邦委托负责《理论动态》的人),共产党内为何连这点平等透明的精神都没有,当面不谈,而要在背地里做文章?
我要告诉你:此事由※※同志在中央一个小会上向胡耀邦提出责问后,胡当即告知“没有这回事”,小平同志也没有就此表态,站起来就走了。但是有人把此事说得很严重,为此邓小平确实说了话:“既然如此,可以由中组部调查党校有关人员。”我认为,这是公正的。但是组织部只是调查有关人员的情况,没有也不可能对文章本身作出定论。后来(1982年6月)……并专门派人向“理论动态组”同志问这篇文章是否是针对※※同志的,当时我虽处于被整的地位,“动态组”的同志……他们都否认这篇文章有针对※※同志之意。(下略)
另:本人也是此事件的亲历者,撰写了《〈理论动态〉两篇文章的风波》一文,澄清史事,批驳诬陷者。文章指出:“两篇文章的风波,纯粹是无中生有,颠倒是非,打击推进解放思想、积极投身改革的有功之人,制造新的冤假错案”。此文收编进本人自印的《沈宝祥集外集》。
2023年4月13日初稿 2023年4月25日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