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2日)上午的北京,晴朗,有微风。 持一束鲜花,有黄色和白色的菊花,加上百合花,还有一束浅紫色的“勿忘我”组成。我,走完北长街,来到会计司胡同胡耀邦和李昭的家,悼念昨天下午辞世的李昭阿姨。 
这是2011年12月20日,胡耀邦夫人李昭90周岁大寿时的照片。怀念李昭阿姨开朗和蔼的笑容。 大门还是原来的样子。 变化的是客厅,客厅里的沙发都已经撤去,这里本来是胡家我最熟悉的地方,今天布置为家祭灵堂,显得有些空旷,变得陌生了。李昭阿姨的遗像披上了黑色的布幔,安放在北墙上。 画像下方长条台子上,已经排列了许多鲜花,恰巧还给我的这束鲜花留出了一个地方,就放在边上了。 刘湖、胡德华两兄弟在灵堂里面接待来宾,我和他们默默地握手,敬请节哀顺变。 这里没有冠盖如云样子,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我知道这间原先作为会客室的屋子很快就要堆满鲜花。 来宾签名册,已经在门边放好了,我不知道应该先签名,还是先做别的。德华建议,先向李昭阿姨鞠躬致意。 这是最合适的。将近二十年前,我走进这间屋子的时候,就是李昭阿姨在门口接待我。而现在,她物化为北墙上这张带着微笑的相片。 我向她深深地三鞠躬,原打算默念一遍近二十年来她对我的帮助,其实哪里来得及。于是收拢思绪,先注视她带着微笑的颜容,再向她深深地三鞠躬。 感谢德华,在礼毕后走到我身边,说,你可以站到遗像下,和老人家一起合拍一张照片。这时又有吊唁者进来,德华还是抓紧时间为我拍下了这张值得纪念的照片。 
在李昭阿姨遗像下,最左边那束花是我献上的。 然后我走到门前,在签到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前来路上,我是想好了一段话的,而且已经写在手机上,全文如下: 深切悼念李昭阿姨: 她的信念和宽容,仁德与热诚永存! 永远感谢李昭阿姨的帮助! 我也代表赞同我上述表达的七七级大学生。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这其中包含着胡耀邦的支持。 但是看了签到册,那上面全是一个一个接一个的签名,我想我不该不合时宜地写那么多,就只写下自己的名字吧。 出了家祭奠灵堂,我走到后院小客厅看望德平。这些日子,长兄德平一定累了,今天更是要见许多人,说许多话。 尽管这样,我还是向德平兄长当面表达对李昭阿姨的哀悼和敬意。请他在这些天里不要过于劳累。 他说,对这一天会到来,毕竟还是有思想准备的。毕竟母亲九五高龄,毕竟在医院里已经住了八个多月时间了。 接下来,我们又简短地说了几句胡耀邦研究方面的话,新一波吊唁者就进屋了。 这是我应该离开的时候了。我将在周五参加最后的送别。
我走到院落中间,看到这里的树木比以前长大多了。我知道,我还会经常来到这个地方。因为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