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 ——关注琐碎事 一九七九年秋,我第一次见到李昭阿姨,那个年月正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全国正在解放老干部,成千上万人平反冤假错案的特殊时期,胡耀邦正担当国家重任,很多人都找到正直、热情的李昭阿姨递送申诉材料。 当我在王府井北京纺织局的办公室见到李昭阿姨,她的手提包里鼓鼓的装了一大堆不同大小的信封,只见她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边叫秘书进来,一边掏出提包里七八份申诉材料,告诉秘书:这些材料我都看过,都是革命时期受迫害至今的老战士、老干部写来的,今天按写明的部门联系转出去并沟通处理结果。当秘书为难地告诉说今天约好陪你去医院检查身体时,她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先办这些老干部的急事,我的事不急,改期以后再说。 当秘书为难地抱着一堆申诉材料走出办公室,她才抬起头看到我站在门口,当她知道我曾在农村做过四年公社书记时,问了我一个多小时的农村问题:农村农民能否吃饱饭?一般吃什么?农村妇女有病有没有条件看?农村孩子是否都能上学?孩子们健康状况怎么样?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这个农村干部眼里,她是个老革命、身处高级干部家庭,怎么会感兴趣这些土的掉渣的琐碎的小孩子们的问题?而她却问了一遍又一遍,问的仔细、听的认真。当她告诉我,她十几岁时参加革命,是个普通战士,是人民无私支持了革命军队才有今天,我才对她这位老干部对群众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这么关心有了些答案。一个伟大战士、母亲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 当她了解到我是初中文化当公社书记时,亲切地鼓励我:为国家也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当多年后她看到我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时的照片时,她高兴地说:好!好!又从山沟培养出了一个有博士头衔的战士。 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只要回国,中秋、春节和平常日子均多次聆听李昭阿姨耳提面命的教诲。在我的记忆中,很难回忆起她有高级老干部、第一家庭夫人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杰出母亲的心胸、杰出战士的家国情怀。 老战士
——心系红色娘子军 改革开放初,社会纷繁复杂,高尚与卑鄙、完美与缺德纠缠交织,而她却坦诚相待、与人为善。将世俗中不屑的风物人事给予难以置信的关注与尊重,关心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即为鲜为人知的一例。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去海南工作过一段时间。海南的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人。一次回京我带了十几张海南风景照片给李昭阿姨看,并邀请她去海南住一段。她称赞海南风景确实很好,以后一定会大发展。当我起身告辞时,她问我:你夹子里还有什么照片?我告诉她这不是海边风景照,是我们向红色娘子军捐款的照片,不好看。她执意要我拿给她看,当她看到红色娘子军十几名老战士的照片时,激动地问我:她们还有多少人在世?年龄最大的多少岁?她们住的怎么样?生活是否有保障?有没有钱看病?……一连十几个问题,有的我也回答不上来,我答应再去了解,下次再告诉她。 李昭阿姨手握着照片站起来,以十多年来我未曾见过的严肃态度说:你什么时候再去海南,能否亲自到红色娘子军集中住的琼海市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下次回来当面给我说说,多拍些照片我看看。我当时也纳闷,很多人都对风景照片很欣赏,而她这位老阿姨却对红色娘子军照片这么重视,这么严肃地问我能否亲自去琼海,我当时猜想可能都是因为退休干部念旧吧。 李昭阿姨十分重视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生活。捐助红色娘子军在我当时看来只不过是一般公益活动而已,很多人都在搞,何必这么严肃。但我也隐隐约约感觉到李昭阿姨对这件事的重视。我即匆匆返回海南,亲自带队去琼海,再次慰问并与县政府签订协议,对还在世的五十三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长期捐赠生活费。 


慰问红色娘子军连长王世香等红色娘子军老战士
当我再次返回北京,看到李昭阿姨时,回答了她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当她知道我们和县里签订了协议,一九九二年县委书记工资才一百五十多元,而我们给予老战士每月四百元生活费,她笑着说,这我就放心了,我也是个老战士啊! 她这才断断续续的聊起了她十六岁参加抗战,徒步从安徽奔向延安,期间得了大病…她讲到自己时即不时停下来,我们不断启发她,才肯再谈她解放前的经历。断断续续地我才了解这位老干部十六、七岁奔向革命,曾带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转战华北战场的经历。 当我认为已回答了李昭阿姨对红色娘子军所有关心的问题准备离开时,她又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赚钱不容易,能保证每个老战士在世时一直供应吗?二是可否不要宣传她曾了解过这件事? 第一件事,我肯定地回答,我们会按照协议捐助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她们在世一天即坚持捐赠不中断。直到二十余年后,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离世,一直坚持按协议捐赠。当她得知后,她高兴地对我说,你们为我们老战士做了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