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这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导。 今年,是这场大讨论的三十周年。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对今天继续解放思想,很有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运动。 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大讨论的基础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历史伟大转折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具有深远影响的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经过这场大讨论,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有力地破除了个人迷信,推倒了“两个凡是”。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在这样的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修改党章时,创造性地写进了思想路线。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实践标准,这是重要的发展。经过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我们的党章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基本建设,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它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用实践标准检验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检验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以后导致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历史问题决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否定的结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础上,人们很自然地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从多方面破除对社会主义的老观念、老框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照搬别国模式搞不成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 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的含义有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要建设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最大的思想解放。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往往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是要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命题。这里讲的革命,决不是采取暴力形式的革命,而是采取改革的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要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这就需要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在改革开放中建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思想获得了大解放。 按照人民意愿解放思想 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推进解放思想已整整三十年。从三十年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 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需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以后一波一波的思想解放,都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1992年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推进思想解放。这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顺应了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如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然要解开并打碎违背历史发展要求的精神枷锁,思想解放成为历史的必然。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能够看清历史前进的大势,抓住机遇,适时带领群众前进,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原动力。 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方面人士,他们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要求最迫切。他们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最懂得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因此,他们最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了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深有体会地说: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在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我们讲的解放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面对广大群众的。解放思想的命题只能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群众的要求。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历史新时期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邓小平说,他的作用就是将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宝贵经验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开端,三十年来,解放思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积累了推进思想解放的宝贵经验。 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不能用压服的办法,只能用讨论说理的办法。用讨论的办法推进解放思想,就要求有民主这个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就要说新话,就要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制度、机制、办法有所评论,甚至否定。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证下、在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畅所欲言,探讨问题,真正弄清是非,实现思想的解放。今天,民主仍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解放思想要同实事求是相结合。 解放思想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失去了目的,甚至会走到偏路斜路上去。 新中国建国以来,大讲解放思想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搞“大跃进”时,口号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那一次的解放思想没有很好地同实事求是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带有空想色彩的口号和指标,结果是浮夸成风,损失惨重,教训十分深刻和沉痛。进入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肯定是记取了1958年倡导解放思想的教训。这一次,从一开始就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相统一,从而使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解放思想要同实践相结合进行。 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而是要同实践密切联系。实践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很大的思想解放,但当时阻力很大,议论纷纷,随着这种经济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才进一步解放,各种指责也逐渐消声。创办经济特区,体现了思想的大解放。但在特区刚刚创办时,非议和指责之声很多,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指责特区的声音也逐渐消退,人们对特区已经习以为常了。 实践表明,不可能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思想的解放,达到思想的统一。 解放思想要善于抓住焦点。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以新思想、新观点,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老框框、老习惯,而且往往是大破大立。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焦点,将新旧思想观念鲜明地尖锐地对立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破”和“立”。一方面,要抓准问题,并加以概括,突出焦点,另一方面,要有能够击破旧思想、旧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说:“拨乱反正,语言要鲜明,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针对解放思想而讲的。 推进解放思想,必须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泛泛而论,不可能破除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是很成功的实例,也是很重要的经验。 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解放思想,破除旧的思想观念,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能说服人的判断标准。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用实践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效地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观点,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标准。在改革开放的长时期中,继续解放思想,还是要旗帜鲜明地讲实践标准,讲“三个有利于”标准。 解放思想要“敢”字当头。 这一点,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也是三十年解放思想的实践一再证明了的。不论是破旧,还是创新,都要有一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要敢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的提法就区别于“照搬”)。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就要敢于和善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捷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很有成效,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很大的思想解放,也体现了“敢”字当头的精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二是要敢于创新。解放思想不但要体现在破旧上,更要体现在创新上。这一点,三十年来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比如,办经济特区、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又比如,浙江省的资源并不丰富,但他们敢于创新,办了很多有国际影响的市场。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举出很多。以上两个“敢”,又是相互联系的。 以上这些经验,对今天继续解放思想,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原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