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1月2日,“文革”结束未久,在刚恢复工作的文联举行的迎新茶话会上,十年浩劫中受到残酷迫害的相声演员侯宝林听完甫任中宣部部长胡耀邦的讲话后,兴奋地说:“党的宣传部要做我们的‘服务站’了,我诗兴大发。诌了四句打油诗:‘春天又来到,鲜花需水浇。既要施肥料,也要施农药。’” 侯宝林,不,应该说整个文艺界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胡耀邦这次与文艺界三百多名人士的见面是十多年来未有的盛会。而更重要的是,胡的讲话中第一次公开、彻底否定了给文艺界造成巨大灾难的“文艺黑线”论和“文艺黑线专政”论,并形象地说林彪、“四人帮”把党和文艺界的关系彻底破坏了、把全国的文艺界办成了一个“管教所”。 的确,十年浩劫是从文艺界拉开序幕的,那条所谓从三十年代起直到“文革”前的“文艺黑线”论,像一条大棒,使文艺界许多人士,都惨遭迫害,不少人甚至家破人亡。粉碎“四人帮”后,“文革”重灾区文艺界的复苏过程,自然也充满了风风雨雨。《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以丰富的史料,特别是许多珍贵的手稿,详细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大转折的风雨历程。 不知是“中国特色”还是各国通例,重大会议的重要报告往往事关重大政治路线调整、甚至是根本性变化。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第四次文代会”报告自然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大家都认为“文代会”已有19 年未开,实不正常,应尽快召开“第四次文代会”。但由于有关领导对大会报告的分歧,使大会一拖再拖。争论的焦点是怎样评价“文革”前十七年的文艺工作?如何看待粉碎“四人帮”后的“伤痕文学”?长期使用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应不应继续使用?胡耀邦与负责起草报告的周扬认为“十七年”基本上是执行了一条“左”的路线,“伤痕文学”应该肯定,“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不宜继续使用。但由于观点一时不能统一,于是广为征求意见。从本书详细披露的各方意见,可以一窥“政治”的形成过程,即不同观点如何相互汲取、妥协,最终形成为各方接受的“报告”。 辽宁文联和上海文艺界明确表示对“报告”草稿的某些不满,认为回避了一些矛盾,对文艺界的历次政治运动没有旗帜鲜明地“该否定的就否定”,对“十七年”文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特别是“左”的干扰讲得不够明确,不够透彻。一位作家则从相反的方面对“报告”草稿表示尖锐的反对,甚至提出举例说明优秀作品时应将《哥德巴赫猜想》删去:“因为不但在青年中学习陈景润的社会效果极坏,在医学界、地质部门、外交战线上,对于学习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一文,都有极坏的反映”,“如果我们继续表扬此类著作,其社会效果是可想而知。” 最终,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原来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或“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如作者所说:“这是党的文艺政治的重要调整,也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6/15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