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今天逝世32周年,因故不能去共青城祭扫,北长街会计司故居亦无机会再进入,特写下这个文章聊表缅怀之心。 2010年我第一次见到德平同志,并聆听他的讲话,当时心中不禁有一种敬畏之感,这种敬畏之感当然首先来自从大学时代就产生的对耀邦的景仰,研究生时代又去香港求学,更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耀邦同志的人生经历。这次见面,觉得德平同志平易近人,见识有深度,表达又得体,令人如坐春风,从他身上感受到耀邦同志的影子,又深深为他个人的魅力所感动。 2013年第一次来到会计司,身临那传说中耀邦同志生命最后几年生活的那个小院,历史的神圣感迎面扑来,虽然日后无数次来到这里,但是每次都是充满敬畏之心,夜里看着书房亮起柔和的灯光(耀邦夫人李昭同志生前还在这里居住),仿佛觉得耀邦同志还没有离世,他仍坐在里面在看书,在批阅文件…… 

(耀邦生前居住的地方,整洁简朴。耀邦担任总书记期间院子有一小门直通中N海) 这些年走过浏阳,走过祖国各地他生活、工作、奋斗,乃至最终长眠的地方,阅读了关于他的浩瀚文献资料,在我的思想世界里,对耀邦同志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何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这种感觉在触碰他的思想时经常产生。 
(耀邦同志出生的祖屋) 耀邦去世时,我不足四岁,年龄和身份的巨大差异,不可能与他发生人生交集。但是接触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久了,自然就会产生某种心灵感应,有时候会梦见他,所以“唯心论”、“灵魂不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完全是迷信谬理。梦中的耀邦总是在那远远地站着,有时候在思考事情,有时候在心事重重,我只是静静看着他,有很多问题想问,但是又不敢打扰他。 这些年耀邦同志的思想和家风深深教育了我,对于处在二三十岁年龄段——这个价值、心智成长的最关键阶段的年轻人来说,给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第一,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德和信念。人们总觉得政治家、“大人物”的高尚、清正、廉洁都是相对的,在实际生活中未必如此。但是听到无数个耀邦同志生前好友部下讲述的故事,以及目睹他的家人的作风后,让人感受到什么是表里如一、坚守如一。无论是风云压顶的艰难时刻,还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都能坚守原则,从不退缩,也不随波逐流。他们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坚守初心,坚守自我,中国走到任何时期也都需要这种精神。 第二,更智慧地看待中国的改革和未来。胡耀邦是敏锐的思想先知,他的思想是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见解,至今读起来都振聋发聩。胡耀邦为代表的八十年代老一辈共产党人对中国如何改革发展的认识,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来说,是代价最小、最可行的路径之一,2019年4月16日我在FT中文网的文章已经详细论述了这一点。这篇文章当时名列FT周阅读排行第一,又被法广等国际媒体转载。我想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写的多好,而是源于胡耀邦的思想跨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穿透力。 今天还要补充一句,胡耀邦的思想是理解中国未来的钥匙之一。这是胡耀邦思想蕴含的巨大能量,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受年轻人喜欢的原因,并且往往是学历知识水平越高,价值观越正,视野越宽阔的人对他越喜欢。 
第三,对家庭、集体和国家都要充满赤诚地爱,善意乐观看待万物。耀邦同志在家中是好丈夫、好父亲,他几十年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爱;耀邦在工作中是好同志、好领导,不仅关爱下属,对伤害过他的人也从不计较;他还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虽然他毫不吝惜地指出我们的体制和国家的问题,但是谁也不否认他伟大的爱国之心,正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做人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心机很重呢?乐观、豁达、坦诚的心境不更让世界海阔天空吗? 有这三点,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一个年轻人,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近现代思想遗产中最璀璨的部分,集各时期、中西思想大成于一体。80后、90后年轻人在知识快餐充斥的信息海洋中,在时代超速发展叠加的生存压力之下,又有几位可以有机会了解这个思想宝库,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精神和智慧呢?很幸运,我得到了这笔精神财富的哺育。 耀邦同志原住宅的客厅中摆放着杜修贤为他拍摄的人生最后留影,我的办公室和家中也摆放着这幅照片。温家宝同志在《再回兴义忆耀邦》中说:“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 我每当看到他的神情的时候也总有类似感觉,我相信他还激励了更多其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