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0日至26日,胡耀邦在河南调研的这六天时间里,先后走访了伊川、嵩县、栾川、内乡、淅川、西峡、灵宝、卢氏、洛宁、宜阳、登封、洛阳共12个市县。这些地方山区居多,胡耀邦除了关心当地的整党和干部作风工作,更关心山区的建设,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为当地的题词中就可反映胡耀邦要让农民早日富起来的愿景。10月23日在灵宝视察时,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后,他信笔题写:“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
“发展苹果和大枣”,鼓励多种经营
如何想方设法让农民富起来,这是胡耀邦一生为之系念不已的大事情。在农业生产问题上,胡耀邦力主要放开眼界搞农业,放手让群众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搞经营。改革之初的1979年,在讨论一个有关农业问题的稿子时,胡耀邦动情地说到:“我恳求你们在决议上写上两句话,祖国大地处处是生机……可以搞粮食,可以搞经济作物,可以搞油料。”担任总书记后,更是经常深入基层与基层干部探讨多种经营的路子,在田间地头跟农民一起算搞多种经营的经济账。可见其为民之心,情之拳拳;富民之心,心之切切。

上图:胡耀邦同志题词。图/金城传媒
胡耀邦虽然竭力想要改变“以粮为纲”的局面,想方设法要让农民多挣点活钱早日过上好日子,但还是在各个层面都有尖锐的矛盾。所以每到一处,胡耀邦都要苦口婆心同干部群众,一宣传政策,二打破思想包袱,三掰手指头算明细账。
在这次视察灵宝时,胡耀邦也为灵宝算了一笔经济账,叮嘱灵宝干部“要下决心把苹果、大枣的生产搞上去,要研究技术、管理、加工和发展”。据当年灵宝县委书记苏书卷讲:当时,吃饭还是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央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灵宝究竟是以发展粮食为主,以果品为主,还是以黄金为主,没有定论。胡总书记视察后,灵宝发展的方向问题就定了,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但有的生产队害怕粮食不够吃,顶住不干,造成的社会舆论压力非常大,省委派了副省长来灵宝调研后,指示“走着看看吧”。就这样,在灵宝因地制宜发展苹果和大枣的多种经营方式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

上图:1985年10月24日,胡耀邦视察灵宝时题词:“发展苹果与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来源/胡德平
“家家富裕生活好”,
民富愿景成真
1985年后,灵宝的果农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改良苹果品种。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最适宜苹果生长的寺河乡种果树最多,“万元户”也最多。以至于,当时灵宝的小孩子在外面上学引来其它地方同学的羡慕,家庭条件好还一人拿个苹果吃。
如今的灵宝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苹果种植面积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八万亩发展到了九十万亩的规模,产量已达14亿斤,仅“灵宝苹果”的品牌价值就达183亿元。苹果树也被富裕起来的灵宝人民亲切地称为“摇钱树”。
灵宝苹果的发展为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入了有生命力的一种地方特色。现在,灵宝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是个聚宝盆,寺河乡农业技术员刘天送,去年的八亩果园收入30万元。当地孩子上学、买房购车等支出均来源于苹果收入,甚至在家里种苹果的父母还补贴在外打工定居的子女。
种苹果的果农富了,经营苹果销售的果商也富了,而且形成了市场。在1986年,灵宝就开始举办苹果推介会,广州的果商以每斤一块五的价格包收三年,当时苹果市场一斤才卖两毛五。一下子果农的收入就上去了,更增加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市场的信号和果农的反映,证明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是正确的,让农民富起来有望了。现在,当地政府还组织开展了苹果花节等活动,开发苹果的衍生价值。
灵宝还是有名的黄金之乡,但矿产总有挖尽的一天,因地制宜的经济作物却是可以永续发展的。苹果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寺河乡的刘天送从1985年始一直搞苹果种植,现在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农业技术员,到各村传授农业技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离胡耀邦视察灵宝已经过去34年了,他离世也已整整30周年了。可以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是,他对这一方土地上的农民早日富起来的美好愿景已经实现了。
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