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青年工作上有许多独创性活动。1961年后在全国开展的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团支部”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共青团是一个全国性的群众组织。1961年全国团员已达到2240余万名,团支部134万余个。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如何才能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胡耀邦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这是青年团的一条最广阔的战线,而农村团的组织又比较分散。团的支部是否坚强有力,是团的工作好坏的关键。因为团支部是全团工作的基础,上级团委的指示、号召,都要通过团支部去贯彻,去落实,各项活动也要靠团支部去开展。即所谓“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有鉴于此,耀邦经过调查与思考,于195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要在全国开展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团支部”活动的建议,作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建议当时未被通过。 1961年夏,一天晚上耀邦同志正在办公室看书,我去给他送当天新来的文件,同时取回看过的文件材料。他指着一份部队争当“五好战士”“四好连队”活动的材料说:“你看,人家部队四好、五好还不是开展起来了?其实我们比部队早两年就提出来了,但当时书记处有人不赞成,我只好等一等,暂不搞。现在林彪在部队搞开了,我在书记处又提出,这才在今年开展。”接着,他脸一沉,又说:“什么事情好像我提出来就是低级的,人家(指林彪)提出来就是高级的了!我们有些同志不是看事情对不对,而是看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实在不好。” 我看他有些火气,就说:“有的事情统一认识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开始不一定都认识一致。” 不想耀邦更来气:“不是这个问题!同样的事情我提出来就不赞成,一见林彪提出来就赞成,这怎么是认识问题!” 耀邦一提到“四好”“五好”问题就有点来气,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又经过多少天的的深思苦想,觉得比较成熟了,才提到书记处会议上讨论的。不料提出后没有得到积极响应,甚至还有人讥笑他的建议“低级”,他怎能不感到扫兴?及至林彪在部队中开展这一活动后,大家回过头来又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但时间已迟了两年,怎能不使他来气? 胡耀邦提出的“五好青年”条件是(一)政治进步思想好;(二)勤俭建国劳动好;(三)勤学苦练学习好;(四)体育卫生身体好;(五)团结群众作风好。“四好团支部”条件是(一)思想政治工作好;(二)“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活动开展好;(三)组织生活健全好;(四)联系群众作风好。他说:“为什么提五好、四好呢?是为了好记,简明易懂,具体易行,恰好中国青年节又是五月四日,五好、四好合起来也是五·四。”耀邦当时确实感到他这个点子是得意之作。 部队是从1960年开展争当“五好战士”“四好连队”活动的。“五好战士”的条件是(一)政治思想好;(二)军事技术好;(三)三八作风好;(四)完成任务好;(五)锻炼身体好。“四好连队”的条件是(一)军事训练好;(二)思想教育好;(三)生活管理好;(四)三八作风好。 把这些条件对照一下就会看出内容基本一致,不过部队上的条件突出了部队的特点而已。耀邦提出的条件则是适用于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商店、街道等各条战线团的组织的,是面对全国情况提出的。但从开展这项活动的时间来说,青年团比部队迟了近两年。本来耀邦提出得早,是他的一个发明创造,现在却变成跟在部队后面跑,好像是团中央把部队的“五好”“四好”搬到全团来开展,这怎能不使耀邦一提到此事就来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