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 视频 音频 书签 博客 旧版入口
标  题
作  者
正  文
简  介
不  限
   
 
   
     
 
 
·文革中自杀的女..
·杨奎松:马、恩..
·吕端大事不糊涂..
·曾彦修:微觉此..
·顾保孜:彭德怀..
·于继增:邓小平..
·张爱萍文革挨整..
·章剑锋:“文革..
·尹家民:受困于..
 
 
·钱钢:从唐山大..
 
专题特辑  /  怀念耀邦  /  口述耀邦  /  耀邦研究  /  电子杂志  /  背景参考  /  投稿
  网上纪念馆  /  耀邦家庭  /  耀邦年谱  /  耀邦著述  /  手迹文物  /  故居陵园  /  视点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背景参考 >> 背景分析
钱江:邓拓辞世57年,新感受、新补充
作者:钱江      时间:2023-05-22   来源: 钱江说当代史
 

  

20世纪50年代,邓拓总编辑在北京迎接国外新闻界宾客

  今年5月18日,是我工作所在的老社长、总编辑邓拓前辈辞世57年的日子。新三届公号编发我2009年发表在《世纪》杂志上关于邓拓辞世的长文,感谢“新三届”老朋友看重!

  我重新读了一遍。十几年过去,这篇文章还能经受时光淘洗,在网络潮流中再度浮现,使我感到未负光阴,于是不但转发,还放进了自己的公号。

  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当天就有2万以上的点击阅读量,第二天超过了3万(主要是由“新三届”获得的),眼下还要继续增加。说明往事未必成烟。作为新三届群体中的一员,我增添了对时光和记忆的感慨。

  这篇文章发出的当天得到大学同班同学和研究生同学的点击阅读,并且有附言。

  大学同班同学陈民泽先生和我同为上海知青,后来也从事传媒,工作于负责岗位。他写道:“(邓拓辞世)当时我在上海念高一,全班开会批判过他。” 民泽学兄思维敏锐,他写这段话想来非常感慨。

  大学同班同学胡北学长附言:“我知道,也许这样的悲剧今后不会再发生……因为像他那样的社长从此绝迹。“他和我与陈民泽一样,也是传媒工作者。

  我的同班同学杨友元先生文后附言:“那时候的我是一个15岁的小社员,给生产队放马。”他来自我当知青的地方,家在河套平原,我在套外的乌兰布和沙漠,相距100多里路,来到大学则朝夕相处。

  研究生同学祝华新文思极敏,落笔有神,我不如也。这回他抄录了我文中的两句话:“他(邓拓)在绝命书中反复书写‘万岁‘的口号,仿佛置身于封建王朝的阴森殿堂。“然后写了两句话:“惨痛的报史,珍贵的史料。“@给我。

  还有研究生同学李学江附言:皇权崇拜余毒至深,危害甚烈!

  邓拓前辈的公子邓壮先生也在网络上看到了这篇文稿,写了附言给我:“你写的这篇文章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在今天又再度发表,以致纪念。感谢文中三呼万岁后的感慨,我投赞同票。“

  他的附言使我很感动。

 

  邓拓墨迹:文章满纸书生累

  促使我写下这篇小文章主要是因为宛平的附言,我在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和她同事。

  宛平附言说,邓拓结束自己的生命后被送到友谊医院,”当时还没有被打倒的爸爸处理了此事。记得他回家跟我说了一句:‘士可杀不可辱’。叹口气,什么也不再说了。“

  这个情况是我不知道的,从来没有听她说起过。

  我向宛平发微信询问,希望了解得更多一些。我认为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有助于填补当时的记录。

  宛平很快回音:“我爸爸叫耿光锦,是友谊医院副院长。““那是文革刚开始的事。记得爸爸说邓拓自杀了,是吃了安眠药。爸爸当副院长前是病理科主任,是搞病理解剖的。由他处理可能是要通过医疗手段查找死亡原因吧?是不是做了病理解剖我不知道。这之后没多久,爸爸就跟几个院长一起被批斗了。后来批斗他的罪状里包括他对邓拓死亡之事处理不力,还被关了牛棚。“

  宛平本人则作为知青去了北大荒。这是我知道的。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逐渐远去,我们这些经历过浩劫岁月的人负有认真记录的历史责任。记录是为了不忘却,是为了给今天和明天研究那段不堪时日的人留下史料。

  探求历史真相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许多等待、低效、挫折、迷路乃至误导,经历了这些依然前行,坚定地寻求真实,那就是又迈进了一步,才知道真相和真理同样宝贵。

 

  (2023年5月19日记,21日校阅)

加入收藏夹】【关闭
 
 

   
 
钱江:邓拓辞世57年,新感受、新...
祝华新:历史难以取巧:回望八十...
徐景安:亲历改革开放初期的决策...
《上海房地产志》:上海文革中的...
钱江:陈浚检查和康生批示——吴...
钱江:删改军报社论陈浚闯下大祸...
任小彬:为了纪念的回忆——王光...
 

[getpllist]17[/getpllist]
 

京ICP备0602582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9933     电话:010-82271466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如作者对本网站发表其作品有不同意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