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跃进,我国农村有两件大事,一是人民公社化,一是大办公共食堂,在全国一哄而起。
人们一天三顿,都吃在食堂,好不热闹。
当时身为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的杜导正,和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一起下乡时,写了一篇通讯《三顿干饭不要钱》,发新华社通稿,全国报纸转载,人民日报发头版。
几十年过去,杜老在他所著的《是与非》一书中,总结新闻生涯所写稿件的是和非。特别举了这篇歌颂公共食堂的”大毒草“例子。
他说,在全国大吹特吹农村兴办公共食堂时,他的这篇通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一篇影响很坏的稿件。作为”两头真“的杜老,把它列为“非”稿一类。
杜老说,受当时环境的影响,领导的头脑发热,我的头脑也发热,主观主义、脱离群众、左倾冒进。就像巴金老说的,“有时候跟着扔石块”。
当时,一个食堂要供三个自然村农民的伙食。公共食堂一办,问题来了。
一是农民吃不饱,每人一天三顿不到一斤原粮,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可食堂没有副食基地,哪来的瓜菜代,农民只能饿肚皮。
二是农民劳动后先到食堂后回家,没时间歇脚。
三是家有老小和病人,不能都到食堂吃,打回去要二次加热。
四是食堂所在地水窖少,要到其他村去挑水,很不方便。
五是农村无电少煤,全用柴草,造成耕畜缺草。
六是食堂只管饭不管水,社员家的锅被收走大炼钢铁,无锅烧水。
七是农民家来客不管饭,二人饭要三人吃,饥上加饥。
八是食堂配了十大员,不参加生产却按工计酬,增加了集体的负担。
九是食堂费用生产队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
十是管理不善,造成了浪费。
1960年,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规定,淮河以北降为每人每年原粮300斤,有的公社,每人每天口粮竟在四两上下,公共食堂真成了无米之炊。人口大量外出讨饭,公共食堂只能不宣而散。
公共食堂对农民毫无好处,伤害了农民感情,影响到党群关系,引起农民的不满。
当时,公共食堂的积弊显而易见,全国有那么多人谁也不敢说。但有一个人敢说,那就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
61年前的今天(1961年5月9日),朱德副主席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说:四川社员吃饭是“两道烟”,即在食堂做一道,社员打饭回家再加工一道,对人力和物力浪费不少。
对公共食堂的反映十分强烈。多数群众愿意回家自己做饭,少数群众愿意留在食堂吃饭。
朱德总结出对公共食堂的反映有五不好:
(1)社员吃不够标准;(2)浪费劳动力;(3)浪费时间;(4)下雨天吃饭不方便;(5)一年到头吃糊涂面。
干部反映公共食堂有11“砸”(整苦了的意思):
一,把眼熬砸了;二,把会开砸了;三把批评挨砸了;四把脸伤砸了;五把上级哄砸了;六把群众整砸了;七把劳动力费砸了;八把树砍砸了;九把牲口草烧砸了;十把锅打砸了;十一,炊管人员把鬼日砸了。
1962年五六月间,中央决定,生产队办不办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员决定,口粮分配到户,由社员自己支配。预示以行政命令大办公共食堂的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通过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将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条文删去。
公社办食堂,社员吃饭不要钱的做法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来看,也只有像朱德这种身分的人才敢上书顶层,要是普通草民,那还不S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