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身边二三事 27日下午,尊敬的高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高老的学术秘书,高老对我言传身教已经十余年,他的音容笑貌镌刻在我的脑海,他的谆谆教诲停留在我的耳边。虽然我们对他的离去早有思想准备,但噩耗传来,仍然悲痛不已。高老的疾病来得很突然,一开始只是乏力,从年初开始,我就感觉原本精神矍铄天天来研究会上班的的高老忽然需要我用比较大的力量扶他上楼。而后是记忆力出现了减退,因为3月份的时候动了白内障手术,我还一度怀疑是不是麻药打多了。在住院前的最后一天,高老还来单位上班,我帮他录制了参加研究会每年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座谈会的演讲视频。此时,高老还在关心中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 高老去世的消息发出后,各界纪念高老的文章在网上广为传播,大部分都记叙了高老的生平和贡献,以及高老师的改革观点,高老在知识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我长期在高老师身边工作,自然也应当有所纪念。高老作为一位学者的贡献、观点我都非常了解,以后有机会我将再做归纳总结。这里,我就讲讲高老身边的几件小事,或者更能感受到高老的改革情怀和个人特质。 高老的记忆力特别好,而且极其认真和专注。作为高老的学术秘书,我会帮高老起草一些稿件。为此,高老会把相关材料和书籍先交给我学习熟悉,用完了我再把这些材料和书籍还回去。材料和书籍多了,来回交换总会有遗漏,而且我比较粗疏,总把一些材料忘记还,或者压根就没想起来高老给我过。所以,总会有这样的情形,高老过来问我要某年某月的某份材料,我则早就忘在云里雾里,说是不是还给你了?高老很确定地说还在我这,最后一找,还真在我书桌底下压着。后来我还和其他的老领导秘书交流过,得出一个结论,老部长的大脑内存都特别大。更令人钦佩的是,高老不仅记忆力好,而且极其认真和专注,我帮助高老师打印他自己写的文章,高老连标点符号都要审阅修改好几回。搞文字工作的人往往有一个习惯,自己的文章写完了就不想再多看一眼,高老师则会对自己写的文章乃至十几万字的书籍反复审读修改,我感觉我这辈子达不到领导这个高度了。 高老的改革情怀令人感佩。高老搞了一辈子的改革工作,所思所想无不是家国百姓能够更加富足安康,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则思虑不已,彻夜难眠。有次陪高主任到外地开会,第一天旅途奔波入住宾馆后就早早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跟高老一起吃早饭,高老略带疲倦地说昨天晚上没怎么休息好。我就问是不是空调太冷?八九十岁的老人会更怕冷,空调调得太冷肯定会休息不好。高老说是因为昨天晚上入睡前在手机上看到某个新闻,躺在床上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直到半夜两三点才睡。高老的回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的共产党员和改革者身上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高老热爱创新、热爱生活。2011年,我来高老身边工作时,高老就已经81岁高龄了。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大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单位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同志还不知道微信为何物的时候,高老已经微信玩得很溜了,时不时还教其他老同志怎么加好友,怎么发照片。而后平常给我布置工作也都是用微信传递。老爷子在办公室如果没有看文件,那就是在刷微信,我一直后悔没来得及给高老把抖音装上。高老带我一起在研究会边上的小馆子吃饺子时,还跟我对比上海嘉定话和我老家桐庐话的异同,说螃蟹的蟹字发音,在桐庐话和上海嘉定话发音都是“哈”。高老还养了一条串的小鹿犬,每次出差回来高老都要带一些零食给它,小狗却被宠坏了,家里除了原来跟它关系好的石师傅,几乎都被咬了个遍,跟小区里其他的宠物也不对付,被我戏称为“高衙内”。只是今天,它也永远失去了宠爱它的人。 高老去世的消息并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这是改革圈的新鲜事,高老师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如果高老还健在,他肯定会让我把热搜榜打印出来给他看看。现在,他可能在天上正看着我有没有打错错别字。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师长高尚全老师,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